韩少功:用“暑深宜书卷风动伴莲香”

寻根文学韩少功_韩少功寻根文学代表作_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代表作是

多年来,涉及文化寻根与重建的话题始终未被遗忘,今天上午,刚刚完成了一次书展签售新作《日夜书》的著名作家韩少功又坐上了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的主席台,为读者将那些充满思索与智慧的故事娓娓道来。

“寻根文学”作家大多经历知青生涯

《文学寻根与文化重建》这个论题匍一听来非常宏大。上海书展开幕第二日的上午,位于上海图书馆的演讲厅座无虚席,华发老者与青年学子共聚一堂,有的摇着纸扇,有的写着笔记,用“暑深宜书卷,风动伴莲香”这则主办方标识在讲座布告栏上的注脚来形容非常贴切。人们在现场听韩少功先生谈“寻根文学”的作家和历史,席间非常安静,也不断有新来的读者自己搬了椅子“加座”进来。

“其实,最初所谓寻根文学的概念是批评家提出的,也许是因为这样讨论起来比较方便”,韩少功告诉读者们,翻开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寻根文学作家”履历,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们几乎都是中青年以上的年纪,年长者绝大部分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当中国人迎来文化大冲击的时代时,这些知青生涯中城乡生活彼此交错,相互贯穿的体验,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感受、经验和故事。所以,当“寻根文学”的概念被提出之后,这些泥沙俱下的往事自然喷涌而出,一时间大量的优秀作品得以涌现。

“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都是资源和创作的动力来源”

那么,所谓的“寻根文学”是否就等同于“乡土文学”的创作?韩少功摇了摇头。他说,或许人们可以将“寻根文学”理解为一种“对不同文明既相生、又相克的一种焦虑”,不管作家是热爱乡土还是厌恶乡土,这种焦虑都普遍存在,也可能成为他们的作品和“乡土文学”拉开距离的原因。“中国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如何对接、融合、重组和创新可能是现在远远还未完成的过程。但我认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是我们进行创作的动力来源。”

诚然,对于当年所掀起的“寻根文学”热,也始终伴有不小的反对声音,对此韩少功解释称,其实这样的讨论将长久存在,至少直到今天,作家们在彼此争论时仍无法做到全然的“平心静气”。“当时钱穆先生曾发表过一个观点,我很同意。钱先生曾说:当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平心静气地讨论文化的问题。”韩少功说,“也许现在我们正在不断地临近它。”

我要发言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