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作品点赞评论多了起到什么作用:古代的记人记事、具有史实性的笔记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言

唐代的官报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远不如士人传播、民间传播的影响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现今的新闻文体,也多有说明性文字,须将其中的某些专业问题解释明白,才有利于读者理解。

古代的笔记

古代的笔记写出来流行时,可能距离书中发生的事件已经相当长时间了,可读者还是把它当做新闻来读的。基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一些记人记事、具有史实性的笔记作品,确实在当时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甚至比官方媒介的作用还要大。唐代的官报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远不如士人传播、民间传播的影响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所以,从传播新闻的角度来解读、来分析一些笔记作品,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传播方式是十分有益的。

《世说新语》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记载汉末到东晋士族的轶事和言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的事迹和生活方式。其中一些生动活泼、有情有景的片断文字,都可以评选为优秀短新闻。如果没有《世说新语》的传播,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可能灰飞烟灭。写孔融的聪敏、王羲之的任性、温峤的情智,如在目前。由于它广泛的影响,许多事迹成为后世的传语或素材。如世称女婿为“东床”本于“东厢坦腹”。元代关汉卿杂剧《玉镜台》,取材于“温峤娶妇”。

《国史补》

唐代人李肇撰。自序云:“昔刘悚集小说涉南北朝至开元,著为传记。予自开元至长庆撰国史补,续传记而有不为: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天则书之。”从序言中可知,《国史补》的写作原则,本着真实、客观、有益的精神,剔除糟粕,保留精华,可作为信史来读。

《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撰。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官至翰林学士。晚岁卜居润州,命所居曰梦溪。沈括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洽,不独掌故、时政,皆所详究,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亦无所不通。笔谈一书,翔实通彻,所涉甚广,尤其注重搜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可谓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科技新闻。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也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如果没有沈括的及时记录和科学考证,这一划时代的科研成果有可能会被埋没。

从这点上说,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宋代的科技资料和新闻资料。在《正午牡丹》一则里,记载了吴育根据平时观察来科学评画的言论,反映出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清波杂志》也有同类记载:米芾酷嗜书画,在涟水时,客鬻戴嵩牧牛图,元章借留数日,以摹本易之而不能辨。后客持图乞还真本,元章怪而问之,曰:“尔何以别之?”客曰:“牛目有童子影,此则无也。”一句“牛目有童子影”,反映出这位持画者的内行功底和科学鉴别能力。用笔记新闻的方式来传播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在宋代是较为兴盛的。

《志林》

北宋苏轼撰。笔记体文章,不论记人、记物、记事,大都为客观叙写。在以前的笔记文中,议论性、述怀性的文字很少见,而苏轼《志林》却多有此类文章,实开晚明小品一派。新闻文体里有一种“专访”形式的作品,记者以其所见所闻来写观感,其山川形势、风土人情、掌故趣闻,皆可入记。苏轼《志林》里的这两则文字,很像两篇专访记,自述其游踪观感,加之文笔优美,诗意娱人,读之有一种亲切自然的审美功效。可见新闻类文章不可写得枯燥无味,像唐代《邸报》那样,被王安石讥为“断烂朝报”。

《鸡肋编》

南宋庄季裕撰。季裕久为州郡官,驰走南北,故多记各地风俗及民间杂事,从中可以窥视当时的风土人情。常言曰:五里不同言,十里不同俗。入乡随俗。考察各地乡俗,了解民情,有益于尊重老百姓的习惯,更好地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现在的新闻报道中风貌通讯很受读者欢迎,因为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异地风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古代笔记文中此类记载甚多,可见他们当时就很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

《老学庵笔记》

南宋陆游撰。其书多记遗闻轶事,信笔数语,清简可喜。记载了南宋时刺杀秦桧的事件,围观者讲了一句“此不了事汉,不杀何为”,反映了民心舆情,说明当时举国皆恨卖国贼秦桧,遗憾刺客没有完成任务。其中有类似我们今天的顺口溜,是时人对为官者发表的评论,可以称为时评。这些顺口溜充满了讽刺揶的味道,从中可以看出时人对官多如毛、贪官横行、搜刮民财、枉法渎职的憎恨与嘲笑。作者以新闻体的方式记载了时人的顺口溜,看了令人掩卷失笑。

现今社会也很流行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很盛行,流传得很快,不知是何人所为,但知是众人所传。它并非无根之谈,空穴来风,而是对某种社会现象、对官风政纪的点评,从中可以看到民心,看到舆情。陆游在笔记文里记载了南宋时的民间顺口溜,可见其所记见闻,很有新闻特点。

《岭外代答》

南宋周去非撰。书中间存俗辞俚语,为当时社会所流行。笔记文到了南宋时极兴盛,渐渐形成文章一体。周去非此书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写作说明文,详述当时的风俗土宜。说明之文,向来不为文家所重,以其言语枯燥,不容易出色。此书所记,长篇或逾千字,大致皆有段落有章法,是说明文的上等之作。这实为一篇优秀的解释性报道。现今的新闻文体,也多有说明性文字,须将其中的某些专业问题解释明白,以利读者理解。斗鸡活动从夏商周时就在民间兴起,至唐宋时经久不衰,愈演愈烈,唐玄宗甚至封一善斗小儿为百鸡长。周去非的这篇说明文,将南宋时广东一带的民间斗鸡技法叙述得活灵活现,实在是一篇优秀的新闻笔记。

《清代野记》

署“梁溪坐观老人编述”。江苏无锡城西有梁溪,本书著者当属无锡人。生活在清朝末期。内容主要为亲历亲闻之事与京都宫廷秘事及民俗风情,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新闻性。

唐诗的传播

在唐代,不仅国内诗歌非常繁荣,同时对于邻近的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959年冬,在新疆婼羌县米兰古城,发现了唐代回纥族民间诗人坎曼尔用汉字写的三首诗《忆学字》、《教子》和《诉豺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即大诗人白居易、韩愈等生活的时代。由诗《忆学字》中可以知道,坎曼尔一家几代都努力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坎曼尔对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非常欣赏,不仅加以研读,而且自己也爱好作诗。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和尚来到长安留学。两年之后空海准备启程回国时,写了一首七绝留赠给他的好友义操和尚。空海回国后,根据汉字中草书的特点,创制了日本文字的平假名。由此可知,在唐代的日本,不仅已有不少人诵读唐诗,而且学习做诗的技法,很多人诗也写得很好。唐代的诗歌,对我国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后代诗人学李(白)、学杜(甫)、学唐诗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不胜枚举。唐诗的很多名句流传极广,如:“家书抵万金”、“每逢佳节倍思亲”、“擒贼先擒王”等,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完整地总结出唐诗的传播情况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分“新闻诗”、“赠答诗”、“题壁诗”、“干谒诗”四方面来探讨唐诗的新闻传播功能。

结语

上述新闻都是当时传诵民间的新闻事件,作者在记叙时,采用据实照录的原则,突出了其传奇性,所以读起来使人觉得津津有味。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宋代的科技资料和新闻资料。在《正午牡丹》一则里,记载了吴育根据平时观察来科学评画的言论,反映出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唐代的诗歌,对我国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后代诗人学李(白)、学杜(甫)、学唐诗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不胜枚举。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