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译文】 李白杜甫两位著名诗人的诗篇作品,曾经轰动天下,万人争相传诵;可是如今这些诗篇,已不再令人觉得新鲜有趣。

【出典】 清朝 赵翼 《论诗五首》(其二)

注:

1、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2、注释:

论诗:选自《瓯北集》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论诗》五首,都是七言绝句。本篇是第二首,传诵最广。

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才人,有才华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3、译文1:

李白、杜甫两位著名诗人的诗篇作品,曾经轰动天下,万人争相传诵;可是如今这些诗篇,已不再令人觉得新鲜有趣。李白、杜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每个朝代都会有新的人才出现,凭着他们的才华与成就,都足以领导文坛,并享有数百年的盛名。

译文2: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4、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 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闽督李侍尧征台湾,道常州,邀请赵翼入幕商研。赵翼出谋划策,指出:靠省钱成功晚,反不如多花费用,给足军需,早些攻克成功,反而省钱。台湾林爽文起义因而被镇压平息。李侍尧奏明皇上,想要启用赵翼。赵翼坚决辞官,既归,复以著述自娱。主讲安定书院。往来常苏间,所至名流倾倒,传写诗篇,江左纸贵。与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齐名,如唐之“元、白”,合称“江右三大家”。而君高才博物,既历清要,通达朝章国典,尤邃于史学,非袁、蒋所及也。存诗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亦为“毘陵七子”之一。赵翼与袁枚、张问陶(船山)合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5、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6、诗歌语言浅近,直抒胸臆,作者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为例,评价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接着笔锋一转,发表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卓越见解:随着时代发展,诗歌创作也要推陈出新,不能停滞不前。每个朝代都会有新人涌现,发展、创作是作者论诗的核心与灵魂。

7、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清代文史学家。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赵翼,论诗重“性灵”,他的《论诗》有云:“天工人巧日争新”,主张创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被人常诵。从赵翼的《论诗》五首,可以了解他对于论诗的独到见解。诗歌被唐人做尽了,意指几乎所有的题材都被唐代人给做完了。那么后世诗人作诗的出路呢?一种文体,诸如诗歌,发展经萌芽,至成熟,至盛世,至衰败,都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那么在诗歌的末代,其发展呈现出什么情况呢?一是诗人向内深层次地探索,即挖掘自身心灵深处的内涵。既然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都被做尽了,那么诗歌的发展自然会朝着狭、穷处做起。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曾有过类似的表述。赵翼是一个诗人,他处在清代,这个对于古诗算是穷途末路的时代,他于诗歌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从他的《论诗》里这句话“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可见一斑。关于赵翼就说这么多,除了作诗之外他还写诗论,著有《瓯北诗话》。

关于《瓯北诗话》,赵翼评论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且不论他论诗的优劣。单言其选择的诗人,不知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他所选取的诸家诗人,缘何没有王摩诘、李义山?他将孟郊插入到《韩昌黎诗》这一卷里有所论述,说得过去,因为韩孟诗派是有渊源的,从而没有单列孟东野。

关于李杜。这个话题虽不新鲜,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说点我的看法。兹选取两大诗人略说其论诗。赵翼论诗将李青莲局于卷首,独见其对于李白的偏爱。卷二便是老杜了。李杜优劣论,本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属,不必强究。既然是个人的诗话,必然烙有说诗者自身的观点。赵翼推崇李白,盖因其论诗主张“性灵”,其诗话将李白推上仙人之列,不复为俗人道也。首句便是“李青莲自是仙灵降生”,直逼我等凡夫俗子。赵翼辨析李白诗中的赝品,如《赠僧怀素草书歌》、《笑矣乎》、《悲来乎》等,赵翼以青莲《少年行》比之曰:“试以青莲他诗读之,有此村气耶?”仙之为仙,岂是贯休之属所能替乎?不仅如此,他还为青莲辩白。如其《雪馋诗》出言不逊,将杨妃比作祸国之妲己、褒姒,甚而比作吕后、秦后之恶毒。赵翼辩曰:“青莲胸怀浩洁,不屑屑于恩怨,何至诽谤如此!恐亦非其真笔也。”又如李白与永王李璘之事。《旧唐书》云:“白谒见璘于宣城。”是说李白自己求拜见李璘。而李白《赠江夏太守》诗云:“水军半夜来……迫胁上楼船”。是说李璘到了浔阳将其招入。因此,赵翼认为《旧唐书》非也。关于李白与永王李磷之事,赵翼不吝笔墨,大书特书,从加入李璘至奔逃至流放,都有辩解。此外,卷二《杜少陵诗》也论说到李白,李杜之后,宗杜者大有之,而无学白者。

赵翼说那是因为杜甫以学力作诗“可学”,而李白以才力作诗“不敢学”“天才不可及也”。翼言杜可学,乃尊为宗,白不敢学,乃其仙人也。其次,赵翼对于杜甫的评说,还是比较全面的,不仅引经据典,还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卷二开卷第二便引各家之说赞杜甫,如元微之谓其“薄风、雅,该沈、宋,夺苏、李,吞曹、刘,掩颜、谢,综徐、庾”。赵翼对于杜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加赞叹,说:“一入少陵之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古未经人道者”。另外,赵翼对于穷而后工说也有所阐释。诗人之穷,莫穷于少陵,杜甫一生除少年较为快意之外多穷愁。杜诗成就极高,但生前却朝不保夕。是谓“穷而后工”?但杜甫集中有如《重经昭陵》、《高都护骢马》、《刘少府山水幛》、《天育骠骑》、《玉华宫》、《九成宫》、《曹霸丹青》、《韦偃双松》等杰作,都是杜甫不为饥馑所迫下写的,然而却比例雄厚。赵翼说:“天以千秋万岁名之于身后,而斗粟尺缣,偏靳之以生前,此理真不可解也。或谓诗必穷而后工,此亦不然。观集中《重经昭陵》、《高都护骢马》、《刘少府山水幛》、《天育骠骑》、《玉华宫》、《九成宫》、《曹霸丹青》、《韦偃双松》诸杰作,皆在不甚饥窘时。气壮力厚,有此巨观,则又未必真以穷而后工也”。这也为我们研究杜甫提供了一种启发,如何从另外的角度看待杜诗中气力雄厚的诗篇,不囿于穷而后工说。

赵翼还引过朱子语有关黄庭坚对于杜诗的评论:“鲁直只一时有所见,创为此论。今人见鲁直说好,便都说好,矮人看场尔。”对于潜心做学者,足诫之。

8、“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此诗极言创新之重要。纵你是诗仙诗圣,也不能永远垄断诗坛。诗歌如此,文章亦然。黄山谷说“文章切忌随人后”, 陆放翁也说“文章切忌参死句”,而郑板桥最绝,他说“立异标新二月花”,将有新意的文章比作在二月盛放的美丽花朵。

9、大家初中时读过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说明了诗歌贵在创新。哪怕是诗仙诗圣,也不能永远垄断诗坛。诗歌如此,文章亦然。古人云:“文章切忌随人后。”又道是:“文若春华贵出新。”作文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能动人,才能洗人耳目。

所以,同学们要改变观念、勇于创新。不要“怕失求稳”,只敢写“保险文”,不敢写“放胆文”,在构思时不敢大胆创新,不敢施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缩手缩脚,这样怎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呢?其实,只要你围绕话题,不违背题意,无论怎么写都不算跑题,所以我们要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大胆创新。越是“怕失求稳”,就越容易让文章流于平庸。

“新”从何来?从思考中来。我们要勤于动脑,留心观察,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要充分展开联想,从广阔无垠的天地中“寻觅新意”;要善于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写出新颖独到的好文章来。

10、写人作文更是起始年级的写作重点。一般来说,学生经常接触的人无外乎四类:老师、同学、家长以及陌生人。所以前三类可以说是每提起写人作文必写之人。小学写,初中写,到了高中,还是照写。写多了,学生慢慢形成了习惯: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课后帮我解决难题,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省悟;写同学不是做了好人好事不留名,就是帮我改正错误补习功课不嫌累,再不就是我为了一点小事和他闹翻了,等到我悔悟时他却要走了;写家长呢,不是冒着大雨给我送伞自己却淋湿了,就是半夜背着生病的我上医院自己累跨了,再不就是我做错了事他语重心长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不能写,而是写滥了,写俗了,成为“万能材料”,几年、十几年一贯制地沿用下来,老炒“冷饭”,缺乏新意,令读者倒胃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同学以此为“套路”,以不变应万变,应付作文。长此以往,思维僵化、钝化、简单化,获得一种低层次的“满足感”、“轻松感”。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实在是对创新能力的扼杀,违背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宗旨,是非常可悲的。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

因此,文贵出新。写这几类人的作文尤其要出新、出奇,这样,方能致胜!

11、清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的作者原意无非是想说明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写作特色,不能泥古不化。但人们偏偏爱将其意曲解,似乎觉得李白、杜甫“至今已觉不新鲜”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今人都已超过古人了,大家都不用去理那些“老古董”了。

这种盲目薄古厚今的观点委实令人难以苟同。韩愈有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杜甫,作为中国诗歌两大发展方向的巅峰代表,其影响之深、泽被之广是不可忽视的。至今,读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仍具有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无知的人呵,怎能说“至今已觉不新鲜”呢?

李杜之后,江山确实代有才人出,但有哪个敢与二人媲美诗艺呢?宋代不也曾出现过什么西昆体、江西诗派、湖海派,元明不也曾出过什么台阁体、茶陵诗派吗?但矮个子中挑高个子,自然也就难免是“代有才人出”了。就拿写这首诗大张旗鼓的赵翼吧,论其诗歌创作水平,在清代最多也只能算个二流脚色,何谈敢为继李杜之后的“才人”?倒是剽窃者有之,模拟者有之,诗坛上一片乌烟瘴气。人人不但不以仿古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自己是“学古人学到家”了。难怪当年连鲁迅先生都要气愤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呢。

那么,李杜之后,江山就真的没有出过一个象样的人才吗?当然是有的,白居易可算一个,苏轼、辛弃疾可算一个,李清照也可算一个,关汉卿也可算一个。但论其成就,或略有逊色,或长于其他体裁形式,真正在律绝古风的创作上,首推的依然是李、杜二人!

我相信人类总体思想文化的进步性,但不相信个人文化思想上的绝对“超越论”。所谓人类文化思想的进步性,无非是今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致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已,并不等于说今人铁定的在先天聪明程度上超过古人。一部《道德经》至今无人通晓其要义呢。看当今天下,什么孔子研究会、周易研究会、什么唐诗研究会、宋词研究会……等等,真是层出不穷,可研究了数千年还在研究呢。这,能说明今人的智慧是天生的超过古人吗?

再说既然你是“至今已觉不新鲜”了,那你何必又要去“熟读唐诗三百首”?既然现代人都是绝对超过前人的,那么你又何必千辛万苦地去学习研究前人所获的成果呢?因为按这种逻辑,似乎孔孟、李杜大家都可以不去研究了,现代人超过古代人,古人及其作品“至今已觉不新鲜”嘛。

当然,孔子也不懂计算机,这一点确实令持绝对超越论者振振有词。但如果没有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能有今天的网络世界吗?今人既然都比前人聪明,何不另辟蹊径,一步登天,一下子就造出十全十美的产品来?

由此可见,在文学史上曾起过巨大贡献、开拓一片天地的巨匠们,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作品也必然代代相传,直至永远。人们并不会因时过境迁而生轻慢之心,也不会因新的作家及作品的出现而忘掉曾有过贡献的前人。

要想正确地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唯一的途径便是必须认真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倾注入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将前人成果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度,以备后人的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大家可千万、千万不要“至今已觉不新鲜”哦。

12、古诗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缺少应有的新鲜感。这有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为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曾经也是被万人传诵,可是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感到不新鲜了。确实不新鲜了,请看学生对这首诗的默写: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年。这个默写很山寨,也很雷人。不仅不解诗意,而且连该诗每句七字都浑然不管不顾了。对此,我们也只能一笑了之:“不鲜”,是因为冰箱坏了;“数年”,是流行性非典。

的确是这样,春秋诸子百家,战国连横策士;汉有其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散曲,明清有小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明星人物、文化样式;年代久远之后,后人不免生疏。

13、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也有五千年的诗歌。

据专家考证,殷商的“甲骨文”就有以诗歌为题材的文字。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记录的诗歌,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其中许多经典的篇章,至今依旧脍炙人口。国人,乃至世人多为之倾倒。《诗经》中的诸多名篇,如《关关雎鸠》、《蒹葭》、《桃之妖妖》、《硕鼠》。“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今读来依旧朗朗上口。

《诗经》之后是楚大夫屈原之《离骚》,西汉的乐府,在后来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我们能记忆的不只是唐诗,以及唐诗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还有宋词,以及宋词的代表人物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然后是元曲,以及元曲的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等。可谓人才辈出,一代堪比一代。

一直到五四以后新诗的崛起和空前繁荣。可以这么说,我们的诗歌是伴随着我们的民族的历史一起发展的。我们是一个从来就不缺乏诗歌的国度和民族。



二

自徐志摩、戴望舒、郭沫若、臧克家、贺敬之、艾青、郭小川、冯至、林徽因、何其芳、卞之琳之后,我们能记住的诗人不过顾成、海子、席慕容(台湾)、余光中(台湾)、雷抒雁、舒婷了了几人罢了。顾成在新西兰自杀了,海子在山海关卧轨了,上次听到其他几人的名字已是二十年前的旧事了。这二十年他们干嘛了?天知道!

我们的诗歌正面临着纯文学圈子里,才有了了读者的尴尬境地。我们的诗歌,正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我们的诗歌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

我们的诗歌怎么了?难道真的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近五十年来,我们的诗歌艺术从空前繁荣走向没落,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又从没落走向凋零。二十年来,我们所谓的诗人,似乎都以每日疯狂的制造“垃圾”为荣。这二十年的诗歌只有一个成语可以概括:惨不忍睹!

我们的诗歌能否继续辉煌的传承吗?我们的诗歌还有救吗?谁来拯救我们的诗歌?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我的思绪已经很久了。



三

我们的诗歌就象漂浮在半空中的云彩。云有如下特点:

第一,和生活脱离太远,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近二十年来,我们的诗歌语言,似乎一直都在追求这样一种风气,怎样把诗歌的语言华美到光怪陆离。就象周杰伦唱歌,你听不懂了,感觉就找到了。别人怎么看怎么看不懂,仿佛就高深了。纯文学圈子里看诗,还是雾里看花,更不要说我们的老百姓看诗,那更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试想:谁会真正喜欢,每一次看都须仰视,而且还看不懂的东东呢?我们可以一时的卑微,却不可能一世的卑微。脖子偶尔仰一次可以,仰久了会痛的。我们不能无极限的挑战民众的耐性和智商。民众肯定这样想:你们都不要我们了,我们何必去热脸贴你的冷屁屁呢?我们可以选择的艺术形式海了去了!不读你们这种如同天书的东西,我还可以看小说,看杂文,看散文,最不济了,我看看电视。

为了诗歌,不再如同天书奇卷,汪国真来了,我们当头一棒:苍白!幼稚!转而坚持我们的看不懂路线。并在这条路线上,越陷越深,我们的诗歌正在脱轨,而我们所谓的诗人自己尚且不知!

第二,行动不由自己,风向那里刮,她就飘向那里。没有自己的风格和也没有创新意识。我们的诗歌正因为自己的呆板失去文学舞台上应有的一席之地。近二十年来,我们的诗歌勤于语言的雕琢,形式却疏于变化。语言华美到近似怪异,内容空洞到言之无物,是我们当代诗歌的共同特点。

诗歌需要华美的语言,可是诗歌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内容来反映民众的生活和诸多真实的主题,而不是让我们每一个读诗的人都一头雾水。



四

我们的诗歌从华美而真实,走到了华美而空洞,一直到如今的近似于凄切,经历了诸多的变革。可是细算来,五四至今已90年矣,我们的诗歌在形式上,有谁做过一丁点的创新和改革吗?我们的诗歌完成从艺术品到“花瓶”,又从“花瓶”到“垃圾桶”的蜕变。难道诗歌真的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了吗?我想还没有!我们能为诗歌做点什么呢?

我们的国家有着了了的一些诗歌青年,谁想过我们该为诗歌做点什么呢?更不要说其他的普通民众了。我想更多的人考虑的是晚饭吃糖醋排骨好呢,还是吃香菇菜心好呢?最好是先吃点排骨,然后再吃点香菇菜心!

14、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古人早已道出个中玄机,时代在发展,文学也不会停滞不前。如今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为大众文学提供了更宽广的温床,各色个人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也不乏,泥石俱下,鱼目混珠。大浪淘沙之后,谁主沉浮,只有让时间来验证明一切。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