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

篇一 : 赵翼《论诗》古诗赏析与翻译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李白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赵翼《论诗》古诗赏析与翻译】。

【赏析二】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清代由于大兴文字狱,读书人不敢褒贬时政,就大量研究起古文化来。因此,读书人作诗复古成风。针对此现状,著名史学家、诗论理论家赵翼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厚古薄今,那么永远只能是裹足不前。

此诗就体现了他的这一观点。【赵翼《论诗》古诗赏析与翻译】。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诗人认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而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一味推崇古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论诗》古诗赏析与翻译】。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时称“江左三大家”。诗风情晰畅达,论诗主张“独创”,反对摹拟。著有《瓯北诗集》、《瓯北诗话》。赵翼更长于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列为史学三大名著。

篇二 : 浅谈赵翼“论诗五首”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赵翼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张创新,与袁枚接近。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苏轼等10家诗,立论较全面、允当。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史学著作《廿二史札记》等。

赵翼的“论诗五首”,既不乏文采,又极具理论性,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又能够得到一种理性上的启迪。下面来简析一下:

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这首诗化用了宋王禹偁“命屈由来道日新,诗家权柄敌陶钧”诗句,“陶钧”喻造物者。 元好问有句曰“一语天然万古新”。“天工”句言无论是妙手偶得还是苦吟冥思,只有求新才有出路。哪怕在五百年前有新意,千年之后依旧是陈词滥调,诗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李杜的评价是很高的,而且此诗中也没有对李杜的不敬意,只是诗歌要创新,诗人首先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每一个时代总会有人站在诗的最高处,唐之有李杜一如宋之有苏辛,明清两季亦然,社会在发展,诗歌也要发展,才能使诗歌艺术永远发扬光大。

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只眼”指独具慧眼,自有主见。“雌黄”:鸡冠石,黄赤色。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矮人”句指遇事盲从,毫无主见。他鄙夷“矮人”缺乏见识而人云亦云,赞扬独具只眼,自有主见。

其四: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赵翼一方面主张创新,一方面也主张“性灵”,性灵说从自由地表现个性,率真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赵翼认为诗乃天成之物,非人事所能及。

其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析:赵翼论诗主张求新,他说“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新正以此耳。”但赵翼的问题在于他既想追求诗歌的艺术成就,又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的束缚,熊掌和鱼想兼得,那应该是贪心在甚了吧。然而此意放在此处讲,应该是指诗歌创作之艰辛与不易。若真正能创作出传世不朽之作,非拼出性命而不能为也。赵翼论诗主张“独创”,反对摹拟,认为“大凡才人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也”。

作为史学家的赵翼在史学上的成就应该是高于其诗的,自45岁因官员弹劾回常州后,潜心读书作文,再不与官场沾边。起初为防懈怠,“日唯手一篇”,数年累积,这类笔记文章竟达40余卷,内容分14类,其中以论史学、论艺文、论风俗等为其精华,定书名《陔余丛考》。此后数十年,在《陔余丛考》论史部分的基础上,最终发展扩充成被誉为中国史学必读书的巨著《廿二史札记》。由于书中已把《旧唐书》、《旧五代史》罗织在内,实际为廿四史。他单披阅廿四史就3200卷,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稗史笔记4000多种,工作量浩瀚,从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此时他已是()七旬老翁。这部著作在清中期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等史著齐名,因而三人被后世公认为乾嘉时期史学三大家。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