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游乐设施

古人有哪些冬日娱乐活动古人冬日娱乐活动介绍

1、古人的冬日娱乐活动有蹴鞠、冰嬉、打雪仗、击鞠、捶丸、角觝、掌旋球、射箭、冬猎,围炉饮酒等。

2、角觝也叫角抵,起于中国战国时代的传统角力游戏,唐代长安又称相扑,是宫廷、军队中的主要游戏之一。宋代多称为相扑、争交。其方法为两两相当的壮士,裸袒相搏以争胜负,类似于今摔跤。唐代长安凡有会宴游乐,多演角觝之戏。

3、冰嬉也叫冰戏,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冰嬉被皇家视为国俗,乾隆皇帝曾对八旗军士在冰上的表演大加称赞,比喻为陆地的马、水中的船和鱼,以及云中的鹰,可见当时冰嬉者技艺的高超,那种在冰面上的自如,真是无以复加了。在国家的提倡下,冰嬉活动在民间也很盛行,每至冬季结冰时节,京城内外的湖泊、河渠都有市民在上滑冰、游戏。滑冰者“足着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舞跳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成为冬季京城内一景,逐渐地融入了北京人的娱乐生活。

古人有什么兴趣爱好

人的娱乐较之今日有很大不同。现在的情况大多与电相关,比如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即便是户外活动,也有游乐场设施,照样离不开电。古人呢,大多与运动有关。比如说投壶、射覆、蹴鞠、马球、踏青、赛龙舟、荡秋千、放风筝、斗蛐蛐、看社戏、玩围棋等等。

这里详细解释一下古代的娱乐活动特点。

首先,由于生产力限制,普通人劳作时间长,娱乐时间相对就短,而且简单。比如交通工具条件所限,除了李白等大诗人就不能任性的关注诗和远方了。进个城,赶个集,看看杂耍看看戏,吃点好吃的,也就是了。宋代经济条件好,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酒店茶馆,勾栏瓦肆都很热闹。

第二,古代大多数时间都是有宵禁的,所以晚上的娱乐活动自然就少的多。只有元宵节放开限制,人们观灯、猜谜,享受美食,青年人谈恋爱,所以很多诗篇留下了元宵节的记载,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也是古代元宵节称为最大节日的原因。

第三,贵族、文人之间的娱乐项目较多。他们因为有闲又有钱,或相约郊游爬山,或吟诗做赋,或品茗赏花。书籍里常有记载,文人秋天赏菊赏月,冬天赏雪赏梅。即便是喝酒,也讲究文化,如红楼梦里吃酒多次提到行酒令。再者,很多名人因为娱乐活动而出现人生的变化。高俅就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欣赏而发迹,初唐四杰的王勃就因为写斗鸡檄文而被逐出王府。如此不一而足。

第四,娱乐活动大多与节日有关。比如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重阳登山。所以说古代很有仪式感,把节日过得很有特点。尽管我们现代人吃喝不愁,娱乐项目很多,在这一点上,不及古人。

总而言之,古人有着他们那个时代所拥有的娱乐,这些活动为传统文化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常州淹城春秋乐园主要的游乐设施有哪些,有什么好玩的?

全球首家春秋文化主题梦幻乐园——常州淹城春秋乐园,总投资10亿元,取材于春秋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以情景体验的形式,设置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互动演艺性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

春秋乐园建设时邀请了一批研究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国内著名专家,乐园在“十二大家”的表现上可谓匠心独具,如紧邻儒家西侧的兵家区,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采用庭院式布局,以春秋战国时期残破的小型城池为蓝本,再现古战场的弥漫硝烟。

淹城春秋乐园分为八大功能区,分别是百家春秋、市井春秋、百灵水世界、儿童春秋、王侯春秋、征战春秋、历险春秋、古城春秋。

大型游乐户外项目“孙武点将台”、“伍子胥过昭关”、“歌舞升平”、“烽火连天”、“九龙问鼎”等,每一项目都是一个历史故事,而且这些体验项目的技术水平均都是世界一流的。?“孙武点将台”取材于战国时期孙武点将的故事。

建成后的“孙武点将台”是由高55米的空中飞行岛构成,一次性可容纳110人,而且飞行岛公转自转各360度,其高度与臂长挑战国内乐园之极限,游客能够从高空领略淹城遗址三城三河全貌,感受一下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这个可以自转和公转的空中观览飞行岛,也是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乐项目。

“九龙问鼎”是48米的高空飞翔项目,充满惊险感受,其高度与动感飞翔弧度堪称亚洲第一。

由国际著名导演何平执导,通过实地拍摄与动漫技术相结合的4D动感电影《淹城传奇》将隆重上演,180度环幕立体高清技术将带给游客全方位的感官效果和娱乐享受;?中国原创、国内首家以春秋文化为主题的“空中飞行影院”,可容纳100名游客的座位悬浮在28米的高空。??

介绍楚王陵的作文五百字左右

楚王陵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楚江南岸,是中国古代楚国历代国君的陵墓群,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古代陵墓群之一。楚王陵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这座文化古迹的魅力所在。

楚王陵的建造始于春秋时期,历经楚、汉、唐、明等历代的修建,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富有特色。陵墓群内共有数十个陵墓,其中以楚昭王墓、楚穆王墓、楚悼王墓最为著名。楚昭王墓是楚王陵最大的陵墓,占地近2000平方米,墓室高达12米,是中国古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陵墓之一。楚穆王墓则是楚王陵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陵墓之一,其墓室内壁上的壁画非常精美,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楚悼王墓则是楚王陵中唯一一座竖穴式墓葬,其墓室内保存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陶器的重要遗址。

除了墓葬之外,楚王陵群内还有大量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楚简,楚文化的珍贵遗产。楚简是楚国时期的一种书写用具,用于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楚王陵群内出土的楚简数量众多,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楚王陵群内还保存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金器等文物,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珍品。

楚王陵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于其美丽的景观。楚王陵群地处楚江之滨,周围山水环绕,景色优美。陵墓群内有大量的古树名木和花草植被,四季景色各异,如春天的樱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景等,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总之,楚王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文物和建筑的保存,更在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走进楚王陵,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三千年前的楚国,感受着那时的风土人情,品味着那时的文化艺术。

古人是如何玩投壶这种游戏的?

在古代,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玩的一种投掷游戏。那时候,诸侯宴请宾客的一项礼仪就是请客人射箭,美其名曰“燕射”,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会被看成是一种耻辱,但是某些人的确不会射箭,于是就用箭投酒壶来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一种礼仪了。

投壶所用的壶大小不等,腹高约16厘米,壶口直径约8厘米;箭则用去云皮的柘制成,长约92厘米,无羽镞。投壶者在距壶约二三米之处投箭入壶,胜者斟酒给负者喝。投壶前及投壶过程中尚有一套烦琐的礼仪,宾主间要致谦让之词,赋诗,击鼓奏乐等。在春秋战国时期,投壶较为流行。到汉代,投壶逐渐脱离礼仪束缚,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汉武帝年间,把柘箭改为竹制箭,因而又产生了被称为“骁”的投壶新法。

西汉初的艺人郭舍人,能借壶底反射力把箭弹回来,再用手接住,如此往复连投百余发,这就是“骁壶”。晋代,人们对壶进行了重大改进,壶上设左右两耳,附加了投壶的方法和形式,使投壶的名目繁多,娱乐性加强。并出现了一些投壶高手,如西晋大富豪石崇家的女艺人能隔着屏风投壶,州阳尹玉胡能闭目而投。到了唐代,一些投壶高手更是不断涌现,如薛赉惑能反身背投。但是,由于统治者将投壶技艺纳入只许他们游乐的“佰堂礼乐”之中,致使这一技艺遭到扼杀。

后来“打镖”、“飞刀”和“抛球”等技艺的出现,则是击、壤与投壶的流变。唐代的投壶还东传日本,后来逐渐演化成日本民间的“投扇兴”游戏。宋元时期,投壶仍很盛行。宋代大儒司马光根据封建礼节对投壶作了全面总结,对投壶的名称、计分规则进行了修改,写了《投壶新格》一书,竭力使投壶染上政治色彩。

古代人听歌休闲娱乐的地方叫什么

  古代人听歌休闲娱乐的地方叫:

  教坊、妓院、戏院等,如XX楼、XX院、XX坊。

  里面弹琴的女子叫:

  歌妓、声妓、讴者、歌姬、歌女等。

  相关资料:

  歌女是中国近代对以唱歌为职业的女性的称呼,古代则有歌妓、声妓、讴者、歌姬等称呼。像中国古代其他类型的艺人或艺妓一样,歌妓的社会地位低下,她们多在教坊或妓院表演,近代再加上夜总会、舞厅等,有些会(但不一定)提供性服务。有些歌妓是王公贵族的家妓,除了用作宴客、娱乐外,贵族还以她们作为身份、财富的象征。

  各种称呼及其由来

  古汉语“妓”是指女性的艺术表演者,而“伎”是“妓”的本字,因此以演唱为业的女性称为歌妓(伎)或声妓(伎)。后来“妓”在汉语中变成“女性性工作者”的同义词,为免引起误会,就多用“歌伎”或“声伎”。

  “讴者”的“讴”是歌唱的意思,“讴者”就是“唱歌的人”。

  “歌女”一词则出现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之间。而歌姬则是美称,“姬”在古汉语里是对女性的美称,也有美女的意思,日语中的“姬”也保留了美称的意义,常用来称呼贵族女性,日语至今仍然把女歌手称为“歌姬”。但现在于中文里称女歌手为歌姬或歌女则含有贬义,尤其指于酒廊、酒楼、夜总会、游乐场等场所走场演唱为生的女歌手,已故香港女歌手梅艳芳就曾说自己小时候走场表演唱歌,被称呼为“歌女”,受同学歧视。

  “商女”、“秋女”、“秋娘”见于唐朝,杜牧的七言绝句《泊秦淮》中的“商女”就是指歌妓“商女不知亡国恨”。而商女的称呼源自秋女、秋娘,秋女、秋娘是唐人对歌妓的称呼,白居易《琵琶行》就把歌妓称为“秋娘”,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征、羽)与四季相配,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季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于是“商女”就成为歌妓的别称。

  台湾日治时期,有一种叫“艺旦”的歌妓,也作“艺妲”,常于酒楼以戏曲悦客,此名称最早见于清朝同治年间,她们一般不提供性服务。

  英语称为Sing-songgirl,由字面上看,很多人会认为是直译“歌女”一词,其实不然。据张爱玲所述,“Sing-songgirl”是源自吴语的“先生”一词,吴语把高级妓女称呼为“先生”(“先生”可以是对任何人客气的称呼,不限性别),而她们必会在宴席上歌唱,英美人就误把“先生”当作“Sing-song”(唱歌)了。

  历史

  先秦时期

  歌妓历史悠久,原始宗教崇拜中有不少歌唱和舞蹈,那些于宗教仪式中表演歌舞的女性相信为后世歌妓、舞妓的前身。夏朝时,夏桀就蓄养三万女乐,亦即歌舞女艺人。至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地方还保留巫娼,有些歌舞表演则脱离宗教崇拜,变成纯娱乐性质。成语“秦楼楚馆”为妓院别称,而古代妓院为歌舞表演场所,所以先秦时期已有歌妓。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嫁给吕不韦前就是邯郸的歌妓。

  汉朝

  汉朝时,皇宫中和贵族府中都有很多歌妓,用作于宴席上表演,娱乐君主、贵族、大臣等,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东汉梁冀就蓄养上千名歌妓这些歌妓有时会成为贵族的宠婢,有些会被正式纳为妾侍,有些更成为后妃。例如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本来是汉武帝姊姊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妓。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蓄纳声妓、歌妓的风气盛行,贵族府中的歌妓往往数以百计,这段时期的歌妓作为贵族显示财势的功用最为明显,亦常出现抢夺歌妓的事,《世说新语》就记载不少关于歌妓的故事。三国时期曹操有一歌妓,唱歌唱得很好,但脾气很坏,曹操虽然生气,但又怕杀了她就听不到那么悦耳的歌声。后来曹操训练一百个歌妓,直至当中有人唱歌像那个脾气坏的歌妓一样好,就把她杀了。东晋的石崇,有一歌妓名绿珠,由于石崇性好浮夸,得罪了当时许多权势人物,后来孙秀见绿珠貌美,欲抢夺绿珠。绿珠矢志不从,并跳楼自尽。

  宫廷中亦多蓄歌妓、舞妓,南朝时流行的宫体诗,就是供宫中歌妓吟唱来娱乐君主、贵族之用。一些歌妓也成为后妃,例如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就是歌妓出身。

  隋唐

  隋唐时蓄歌妓的风气亦很盛行,贵族、文人与歌妓酬唱、交往也很普遍,有些文人更把歌妓引为知己,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开于歌妓的描述。唐人传奇故事中有不少女主角都是歌妓,例如《虬髯客传》的红拂女原为杨素府中的歌妓,《柳氏传》的柳氏为歌妓,《霍小玉传》的霍小玉被逐出霍王府后沦为歌妓等。诗词中也有不少关于歌妓的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写一个嫁作商人妇的歌妓,他自己也有蓄养歌妓,当中以樊素歌艺最好,白居易有诗:“樱桃樊素口”赞美樊素的歌艺。李商隐有《赠歌妓二首》。女诗人杜秋娘本身就是歌妓(“杜秋娘”即“杜姓歌妓”)。晚唐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诗词,与歌妓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花间派词主艳情,柔媚婉约,与“倚声填词”、协乐歌词的性质分不开,以描写深闺绣房、歌楼妓馆的浅斟低酌为主。这些词通常会于宴会中由歌妓演唱,因此这些词得以广泛流传,歌妓实在功不可没。

  宫廷中也有不少歌妓,唐玄宗爱好音乐,他于开元二年(公元724年)设置左右教坊,掌管宫廷的俳优杂技。当中的宜春院由女伶组成,称为“内人”;由于她们常在皇帝面前演出,又称“前头人”。当时出了一些优秀的宫廷歌妓,如念奴、许和子(许永新)等,二人的事迹见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据载,念奴歌喉有如钻出了天上的朝霞,虽然钟鼓笙竽的嘈杂也不能遮遏,因此玄宗对她十分宠爱。,元稹亦曾在《连昌宫词》诗中描写了当时的情况。许和子是吉州永新(今永新县)人,因此又称“许永新”,父亲是乐工,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她从小就喜欢唱歌,且美丽聪明,她的歌唱自然清新,善于变古调为新声。。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盛大宴会,但观众的喧闹声干扰了音乐声,玄宗很不高兴。高力士就建议由许永新登台演唱,以止喧哗,许永新歌声一起,场内顿时寂静无声,观众都被她的歌喉所吸引了。玄宗常常说她的歌值千金。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南方相对稳定,宫廷内外都有歌妓,亦有歌妓出身的妃嫔,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花蕊夫人)就是歌妓出身。而孟昶善于享乐,和花蕊夫人在宫中亦

  宋朝

  宋朝时,不少士人都有蓄养歌妓,或与歌妓交往、酬唱,亦影响文学创作和传播。

  其中婉约词派与歌妓关系很深,北宋初年婉约词派的词是为了让歌妓歌唱而作,内容多为男女恋爱、闺情等。张先、晏殊、柳永等词人都有不少关于歌妓的词作。其中柳永更是长期流连妓院,经常与歌妓接触,常为歌妓、乐工填词,也常自度新曲,再填词让歌妓演唱。他仕途不顺,亦可能因为如此,对同在社会下层的歌妓有特别的感情,与她们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当时歌妓们都很喜欢跟柳永酬唱:“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死后,杭州名妓谢玉英出头,与其他歌妓出钱把他殓葬,每年清明,歌妓们都会去柳永墓拜祭,称为“吊柳七”或“吊柳会”。他有不少关于歌妓的词,例如《惜春郎》、《凤衔杯》等,内容包括描述歌妓生活、描绘歌妓色艺、抒发对歌妓的相思眷恋等,在《乐章集》中有提到的歌妓有虫娘、英英、心娘、酥娘等。

  除了婉约派的词人外,开创豪放派的苏轼亦有与歌妓交往,他离开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歌妓守在阊门出城处,为他设宴饯行,苏轼就赋《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送给她。苏轼的妾侍王朝云也是歌妓出身,歌妓琴操亦与苏轼有交情。苏门学士秦观也与歌妓交往甚密。而苏轼的好友陈慥多蓄声妓,令妻子柳氏不满,柳氏更当著客人面前击壁大呼,陈慥因此十公畏惧妻子,此事亦即成语河东狮吼的由来。

  除了李师师外,周邦彦亦曾与另一歌妓岳楚云交往。

  南宋之后,词逐渐被“雅化”,较少描写歌妓的词,很多词亦不再适合由歌妓演唱,但当时的词人仍有些为歌妓而作的词。

  元朝

  元朝时,各种职业被分为十等,娼妓、艺妓(包括歌妓)、优伶等同属于第八等的“倡”,一些演出杂剧的女伶本身出身自教坊司的歌妓。此外,不少歌妓会于歌楼里或宴席中演唱散曲助兴,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和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些歌妓、女伶的生活花絮和事迹,除了演出杂剧和演唱散曲外,她们还会演唱戏文、慢词、诸宫调等。元朝著名的歌妓有梁园秀、张怡云、顺时秀、珠帘秀、天然秀等。她们亦与文人交好,有些演出杂剧的歌妓,还与元曲作家建立深厚的友谊,例如珠帘秀和关汉卿、天然秀和白仁甫等。

  明朝至清朝中叶

  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在秦淮河畔设置“国营妓院”,称大院,后称旧院。因此歌妓多集中于秦淮河一带。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和北京立教坊,到了明朝中叶,找士大夫歌妓的风气更盛[18]在岭南亦有歌妓,例如张乔,她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崇祯六年(1633)七月廿五日,字乔婧,一字二乔,又名张丽人。随母沦落为歌妓,与南园诗社诸子交厚,年仅十九岁就死去,其友彭孟阳等把她葬于广州白云山麓梅花坳,当时名士各作诗一首,植花一株于墓旁,号为“百花冢”。

  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她们与文人士大夫的风流韵事,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清朝雍正时,雍正皇帝下令废除教坊司,但乐户仍然继续经营妓院,因此歌妓并没有消失。乾隆时,扬州成为烟花之地,有不少歌妓,郑板桥的诗就有“千家养女先教曲”一句,可见歌妓之众多。而《落拓》一诗亦提到“缝衣歌妓家”,郑板桥的《道情十首》被北京歌妓招哥传唱,他知道后便托人带钱给招哥:“宦囊萧瑟音书薄,略寄招哥买粉钱”。乾隆下江南时,遇到一个歌妓,欲立她为妃,他的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就剪自己的头发来劝谏他,结果乾隆打消立歌妓为妃的念头。

  乾隆、嘉庆年间,经济的发展刺激妓业,包括歌妓的发展,当时珠江三角洲的妓业十分昌盛,尤其是广州一带,赵翼著的《檐曝记》中说:“广州珠户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为生计。”。当时珠江上的歌妓分为三个帮:广州帮、潮州帮、扬州帮,均传习各自地方的曲艺,互相交流,加上文人的帮助,歌妓场所兴起一种叫南音的新曲种。嘉庆年间,岭南文士冯询、招子庸等的帮助下,在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皆为岭南歌曲种类)的基础上,通过“变其调”而创造出新曲种粤讴,通过歌妓演唱而广泛传播。

  清末民初至现代

  清末民初时,上海的妓院有不少歌妓,韩邦庆的小说《海上花列传》就是描写这些歌妓的生活。她们通常被称呼为“先生”,当时上海有不少从欧洲或美国来的外国人,而歌妓在招待客人时必会唱歌,吴语“先生”又与英语“singsong”音近,所以英语把她们称为“Sing-songgirl”。而中文“歌女”的名称在1920年代末叶才出现,即民国十四年之后。民国时期的歌女除了在传统的妓院、酒家表演,还有于夜总会、舞厅等由西方传入的娱乐场所表演,由于她们多会与客人交际应酬、饮酒,因此又称交际花(交际花亦包括舞女)。

  在秦淮河上,有一种于“七板子”上卖唱的歌妓,本来是于茶舫上卖唱,后来被政府取缔后,才改于七板子上卖唱,朱自清和俞平伯就分别于两篇同样题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章描述过她们。虽然这种歌妓是卖艺不卖身的,但当时一些人,包括一些知识份子,认为她们从事的职业不正当。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10月11日)中,就说到听歌虽然与狎妓不同,但他觉得她们与娼妓(性工作者)都属于“妓”,认为她们从事的是不健全的职业,而接近妓者是不正当的行为,所以拒绝听歌妓唱他又提到她们是“被逼的以歌为业”。而俞平伯则出于对歌妓的尊重和同情而拒绝听歌,认为听歌是对她们的侮辱。

  台湾由同治年间开始出现一种叫艺妲的歌妓,盛行于日治时期。她们在艺妲间接受训练和表演,亦会到酒楼、庙会、私人筵席等表演,以演唱戏曲为主,多名艺妲唱曲并作角色扮演则称为艺妲戏。

  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同治年间,广州出现专门收养盲女传授粤曲弹、唱技艺的“堂口”,这些能弹能唱的失明女歌手被称为“瞽姬”,被称呼作“师娘”,俗称“盲妹”。也有一些歌女到茶馆、酒楼卖唱。民初时广州有一种“曲艺茶座”,第一家曲艺茶座是广州西关十五甫正街的初一楼,“师娘”常会登台演唱,不久又有健全的女歌手演唱,一些歌妓脱离妓籍后亦加入女伶行列。1918年,校书(歌妓)林燕玉在初一楼客串登台演唱,开了失明艺人和女伶混合演唱之先,后来又有卓可卿等,取代了“师娘”。妓院里的未成年歌女称为“琵琶仔”,琵琶仔往往会成为妓女(当地人称“阿姑”)。

  “歌女”一词出现后,由于“歌妓”的“妓”令人联想到性工作者,而“歌姬”的“姬”又有“宠姬”、“姬妾”的意思,“歌妓(伎)”和“歌姬”的称呼被“歌女”所取代。在1920年代左右,随著唱片业和电影业的发展,加上五四前后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令不少知识分子加入演艺行列,艺人的社会地位亦得到提高。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女歌手已不再称为“歌女”,“歌星”这个名称亦开始出现。“歌女”亦开始带有贬义,常用来指一些知名度较低或到处演唱为生的女歌手,直至二十世纪中后期,仍然有人以“歌女”作为于酒廊、酒楼、餐厅、舞厅、街头(如香港庙街、大笪地等)、游乐场(如香港荔园)等地方演唱,而知名度不高、“档次较低”的女歌手之贬称。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