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嘉宾)张静:中华诗教真正的精神

# 论坛嘉宾

张静教授

唐诗黄鹂鸣翠柳_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带拼音_绝句个黄鹂鸣翠柳

张静,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嫡传弟子

二十多年来

她专注于古典诗词、吟诵等领域的研究

硕果累累

11月24日-26日

张静教授将来到2023儿童母语教育论坛

围绕儿童诗教带来专题演讲

带我们领略中华诗教真正的精神

绝句个黄鹂鸣翠柳_唐诗黄鹂鸣翠柳_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带拼音

▲ 扫码抢票

什么是诗?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张静教授引用了《文心雕龙》里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她解释说:“‘诗’和‘持’的右半边是完全一样的。这个‘持’是加持、端持的意思,你要想把一个东西持住,你必须用力,懈怠松手,它就会跌落下来。诗是什么?诗就是这样一种给我们加持的力量。加持的是什么?加持的是我们的情性。”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真的读懂诗了吗?能感受到那种加持的力量吗?今天先来看看张静教授关于两首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诗的解读。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勾勒出四幅独立的画面,而且上下联之间、每联的两句之间都有着内在关联。首句写草堂前黄鹂鸣于翠柳之间,是近景;次句写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展现了鸟儿成双成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图景。“翠”是一种青绿的颜色,那诗人为什么不用“绿”,不用“碧”,而用“翠”呢?因为“翠”从声音上来说更响亮,从色彩上来看更鲜艳,从情意上来讲更珍贵。

“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了白鹭结伴飞翔于青天之上,“白”“青”的颜色映衬出一派欢快、喜悦的动态景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画面洁净、高远,视线由近及远、自下而上,是一组越来越高、渐行渐远的图景,也寓示着每个人心智的成熟都是一个自下而上、从近到远的过程。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带拼音_唐诗黄鹂鸣翠柳_绝句个黄鹂鸣翠柳

此诗前两句中的动词是“鸣”“上”,表现了动态的景象;后两句中的动词则是“含”“泊”,展现了静态的画面。

上联纯写景物,下联则通过“门”“窗”,引出了人物。门窗关闭,人则无法发现外面的世界。只有推开窗、打开门,与外在的世界沟通,才能领略到高洁的景物,探寻到高远的目标。

“窗含西岭千秋雪”写的是凭窗远眺西岭积雪,是远景。“窗”是一个经常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将读者由窗内的小空间接引到窗外的大空间。“含”字运用拟人手法,使窗外的景象仿佛一幅镶嵌在窗框中的图画,如在目前,十分贴切生动。“西岭”即西山雪岭,在成都府西。“西山白雪三城戍”(《野望》),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才积聚了“千秋雪”。

“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其静。“岭”象征着高远,“雪”代表着纯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敞开心扉,推开窗,去为自己找寻一个高洁、远大的目标,而且需要有“千秋”的执着。

“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是指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要驶向东吴的船只,静中包含着动。这一句说明确立了目标之后,我们还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增强自身行事的才干和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船”这个意象:一方面它可以把人从此岸接引到彼岸;另一方面,它又是负重前行的交通工具,而且要行驶“万里”之遥,展现了其任重道远的担当。

“千秋雪”言时间之久远,“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袤;“千秋雪”言目标之高洁、坚守之执着,“万里船”言行动之有力、任重道远之担当。身在草堂的诗人,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每句的首字串联起来,那就是“千万孤独”,主旨是十分清楚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孤独的呢?怎么表述我们面对孤独时候的那种无助,以及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孤独呢?

唐诗黄鹂鸣翠柳_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带拼音_绝句个黄鹂鸣翠柳

此诗开篇两句,用的是“千”“万”之巨的数词,而后面两句的“孤”和“独”,又是如此单薄的对比。

第一句中的“山”和“鸟”是高处的空中的景物,需要人们举头仰首来看,而第二句中的“径”和“踪”,是需要人们俯首低头来看的。这两句,俨然预示着一个人被自上而下笼罩了一张孤独大网,无所遁逃,正如顾随先生所言“上天下地中间我,往古来今一个人”(《馋秀才》)。

而诗人对抗强大孤独和寂寞时所依靠的,就只有“孤舟”“蓑笠”,这样单薄的装备条件下,主人公也不再是年富力强的少年,而是“翁”的形象。那么所能够依凭的就只能是内心的强大、精神的执着。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题目叫《江雪》,直到诗的最后才点题“江雪”二字。而“江雪”作为宾语的动词是什么?是“钓”。钓的不是鱼,而是雪。这个雪它能不能钓得上来,都是个问号,对吧?

也就是说当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当我们所执着坚守的东西,别人看来可能是“痴”、是“傻”的时候,在一片孤独的外在环境下,我们还能不能继续执着持守?还能不能保有“独钓寒江雪”的勇气?

“中国古代文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

“今天的我们还在诵读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刻舟求剑,更重要的是需要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圣先贤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这才是中国古典诗词代有承传的意义所在。”张静教授如此说道。

就像杜甫的《绝句》不仅仅是在描写早春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就像柳宗元的《江雪》不仅仅是在写孤独。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准确解读古诗词的内容和含义,并引导孩子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呢?

11月24日-26日,2023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将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张静教授将围绕儿童诗教带来专题演讲,以诗词教学来赓续诗教精神。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