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作文综述200年备考指南

**章 2007年高考作文综述200年备考指南

2007年高考作文已经尘埃落定,和近几年高考考题发布之后的情形一样,各种媒体依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细细品读这18道高考作文题,结合2007年高考考纲,笔者觉得这样一些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

一是革故鼎新。体现了一定的新课标意识。

作文题的革故鼎新,应该是今年高考作文在命题上的一大特色。这也应该是今后作文命题的大趋势。作文命题的老调重弹,必然对新课改不利,对考生的选拔也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其实,好的作文题,就应该把大部分权利还给考生。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201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精神,新教材的“写作”部分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收集素材,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积极进行各种文体(包括运用文体)的写作。在这种背景下,2007年的高考作文的前瞻性就显得犹为必要。比如辽宁卷的“我能”,以**人称作为核心字眼,意在激励考生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减少了对写作本身的束缚,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又如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写作矛头直指现实生活,要求考生写出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再如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言简意赅,秉承了2006年“我想握住你的手”的成功经验,将广大考生**到积极参与生活、贴近生活写作文,要求考生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让学生以生活的本我切入内心世界,从而写出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考场作文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像福建卷的“季节”,广东卷的“传递”,其引申义是多方面的,非常便于不同水平的考生写作,能够迅速考察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写作范围的多元性和多域性,让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大可能的发挥。所有这些,是在新课标试点实验阶段,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出现的*为可喜的变化。考生普遍的感觉是有自己的话可说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假大空、 “万精油”式的写作了。这种趋势,应该是未来考场作文所应大力提倡的。

二是化大为小,体现了一定的选拔性功能。

实践证明,作文题越宽泛,越不利于选拔。因为宽泛的作文题往往在出版业异常发达的今天,已经在方方面面为考生提供了至为周到的服务,稍微灵活一点的考生只要在考场上做必要的变通,就可以非常省事地照搬某一篇类似的**习作,从而躲过阅卷老师的眼睛,很轻易的获得高分,这种情形,是对**高考严肃性的挑衅,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每年的高考作文,高考命题者可谓煞费苦心,在“反猜题押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想起2006年的“愿景”“戈多来了”“三的成语启示”,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安”“脸”等等作文题,至今还留给人深刻的印象。这些题,看似“偏、怪、难”,其实认真想想是大拙而大巧,命题者在辅导杂志满天飞的年代出一个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真是不容易。2007年也是如此,比如北京卷的对《春夜细雨》的读后感,环境情景就交代得比较具体,作文的基调也比较明朗,在文体的选择上也有很明确的倾向性,让一些投机取巧的备考者大失所望;比如海南、宁夏卷对一则主题可概括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的材料的解读,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怎样把握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并有效利用机遇坚持不懈地并结合创新思维去获取成功,已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了;作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高中生而言,本题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应该不是问题,但是网上的一些评论却不顾事实,依然按照人们的作文备考惯性来思考问题,其实是不对的。这样的题,正是命题者针对中学生的实际,进行的小而巧的命题设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实验地区对于“创新与创造”的感悟式学习,这样的作文题,应该值得肯定;再比如湖北卷的“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看似难懂,甚至无从下笔,其实认真想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时时处处不在学习、运用它,只不过将这种现实直接提出来,作为作文命题要求考生直接来写罢了,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些限制,很好的将作文命题的范围缩小了,让一些不注重作文基本能力培养、只希望考前简单备考就能搪塞过关的考生栽了跟头,而让那些真正认真对待写作的考生,尝到了**考试所带来的甜头!

三是不避热点,体现了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传统的命题,已经随着高考次数的逐渐增多而有意回避。现在是多个省市甚至有近二十个省市都命制高考作文题,必然会对已经考过的,甚至是热点杂志媒体的当年的作文预测题全部回避,当然命题者会将命题视角投入到大家可能没有关注到的当下社会,从而命制一些让大家有话可说,又具有时代活力的文章。比如重庆卷的“酸甜苦辣说高考”,就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因为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的特殊年份,这不仅对于考生个人,甚至包括整个民族,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又比如江西卷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很明显带有对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思考,因为任何一次教改,语文是*先受到关注的,也是*容易引起争论的。这个问题,不仅以前产生过大辩论,现在是,将来也是,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对此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当然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再比如全国卷Ⅰ的“看图作文”里面所涉及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就明显对现实生活中孩子成长的环境提出了看法,能够引起考生对现实生活,乃至教育的反思,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又比如广东卷的“传递”,通过阅读考生的考卷,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将奥运会圣火的传递写进作文中,这本身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作文题针对的是广大考生,而广大考生是时代的*有力的感应者,在命制作文题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时代背景来**,已经成了高考作文题命制*为明显的特征。

四是关注内心。体现了一定的人本意识。

高考作文的命题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生,侧重于“人生”方面。对考生“内在世界、内心想法、自我感悟”等方面的考察是*能看出一个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自我修养的一种手段。常言:文如其人,这在高考选拔性考试中显得十分必要。关注考生的内心世界,也是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激发考生的自我表达欲望,留给考生创造性展示自我的空间。比如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直接将人生的某个方面展示给考生,要求考生在众多的人生情怀中做出恰当而合理的选择,有助于考生对人生的正确定位。再比如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本题更具有人文精神和文人气质,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哲理思辨,让充满江南文化特征的考生内心世界打上更为显眼的文化色彩;又比如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让人想起作家艾青的名言:人生关键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拐弯的时候。高三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非常关键,本题在考察学生迈好眼前关键一步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具有一箭双雕的佳效;再比如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和浙江卷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命题深入到考生的时间长河,引导考生在经历中找寻深刻的记忆,由记忆去强化自身的收获,可以说千人千面,容易形成百花齐放的作文格局。关注内心,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民生”问题,这一种出题思路,相信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五是题型多样。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实践已经逐渐证明,命题形式已经不再是评判一道作文题好坏的**标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图表作文等等已经成了目前作文命题自由选择的样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能够有效考察学生的作文水平,其实任何形式都只是一种凭借,一种载体,一种介质,不可厚此薄彼。自从2005年打破关系型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之后,全国各地的作文命题者大多具备了更为大胆的勇气和自信,今年更是花开满园,各种题型全面登场。比如陕西的看图作文,比如广东的话题作文,比如上海的命题作文,比如全国卷Ⅱ的材料作文,比如江苏情景联想类作文,比如江西的二选一作文,比如海南、宁夏卷的关系型作文等等,不一而足。作文类型的多样化,体现了高考权利下放之后人们命题意识的觉醒,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同时值得忧虑的是,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水平目前参差不齐,作文题撞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省市的作文题,只要稍加改头换面,其实任何作文都可以套进去的,这些始料不及的漏洞,是应该在命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的。希望我们的高考作文,真正出现优化的局面!

那么,2008年我们将怎样进行针对性的作文备考呢?针对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我们认为以下五个方面非常重要:

一是强化本我意识。

学会“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善于“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的可持续发展是新课标着力提倡的。考生不应只是为了高考而囫囵吞枣地面对写作,而应该深入地关注内心,体悟身边的一切事物,从而写出具有自己心得的作文来。少把写作当成一种高考的应考题型,而应该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真性,抒真情,表真意,塑真我。在高考阅卷场上,老师们更希望读到一些真实文字。不愿意读到东施效颦、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东扯西拉的文章,希望读到考生的真性情,所以,加强本我意识,努力写出真实的生活和心得,我们在遇到一些所谓的“偏、怪、难”的考场作文题的时候,也能够应付自如,不至于乱了阵脚。

比如200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的节选:

犹记得儿时的天空。一群小朋友在芦苇荡里捉迷藏,我躲了许久也没有人发现我。于是,我便躺倒在芦苇荡的怀抱中,仰望无尽的天空。突然,空旷的天空中传来寂寥而又欢乐的“啊——啊——”声。接着,硕大的雁阵便出现在蓝色的画板上。几十只大雁排成“人”字形向南方飞去,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的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的哀愁?

这个片段,语言轻灵,带有淡淡抒情的意味。把读者引入了一个诗意的空间,而后,小作者将“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联系在一起,借“天空”“雁阵”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相当熨帖,相当机智。高考作文应当言之有物,应当倾听“风声雨声读书声”,写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来,切不可无病呻吟。

又比如2007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对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节选: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是新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开,花蔷薇,千载盛开……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的后半部分,小作者

先由时代的变迁,把笔触深刻关照到故乡曾经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深的怀念和凭吊,这样的文字,是考生真情实感的写照,是不吐为快的真情倾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上两例,都突显了作文中的“本我意识”,这种意识,在实施新课标的当下,显得更有生命力!

二是勤练写作基本功。

任何写作,对中学生的考察往往是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符合文体要求,**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等等,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基础等级得分点。作文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任何短期行为对写作来说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考生应该立足于写作基础,反复训练,不要急于求成。在考场作文命题角度越来越难于猜测的今天,我们的高考复习备考更要显得理性,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勤学苦练;少一些矫揉造作,多一些本真关怀。

比如2007年湖北卷的满分作文——《话说*美的语言》节选:

“噢!”你点点头。我说,*美的语言无色,但却晶莹剔透,是爱意在美的人间交汇后泛起的涟漪。*美的语言没有体积,它轻如蒂莲,薄如蝉翼,却能使人间心灵的沙漠长出绿洲,让寂寥的夜空飘起温馨的歌谣。

真的?你睁大眼睛。表示不解。

噢,还是让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一个上早班的年轻人,在天寒地冻的清晨,当他缩着脖子搓着双手赶路时,突然身后传来一声稚嫩的童声:“叔叔,冷吧。”回头看时,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正向他微笑呢。他心头一热。朴素的语言,印证着晶莹纯洁的童稚,承载着一颗滚烫的童心,心头纵有亘古坚冰,也会在这样的人间涣然冰释。

真的。你颔首赞许。不过。随即你又黯然神伤。我的身边也会有*美的语言吗?有的。我的朋友。

你知道吗?地上有花,天上有星星,而美的人间的载体便是美的语言。尽管它消逝如朝露,但可珍藏的东西却在语言的光辉里获得了永生。

……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