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放:“佛系”与“诗人”的区别

佛门与诗歌系列之一:那些佛门中的诗僧,骚客里的释子

文/舒放

佛门诗_佛门诗_佛门诗

近来有关“佛系”一词在互联网大为流行。所谓佛系,原本的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不过人们在使用的时候,有贬义倾向,指因为无力竞争而放弃。同样,从大众的角度而言,佛家思想也倾向于消极——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佛家和诗歌应该有着相对立的处事态度。

佛门诗_佛门诗_佛门诗

我国古人云“诗言志”。这个“志”的含义侧重于家国抱负、志向。这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到了现代,所谓悲愤出诗人,更是给予了诗歌一层悲壮色彩,颇有岳飞《满江红》中壮志未酬的“壮怀激烈”;这似乎就更不应该是具有佛家思想之人应该担当的角色——但现实就是如此出其不意,不按照人们的思维和规划好的道路发展。纵观整个诗歌史,被“修行耽误的诗人”或“被诗歌耽误的释子”居然比比皆是,这是不是暗中揭示了两者之间内在的同质?

甚至,有人调侃性地分析过“诗人”这个称谓。为什么同属作家范畴,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等等都是“家”,唯独创作诗歌的作家,不称“家”,而是“诗人”?当一个人在诗歌创作之外兼具其他文体的成就时,并不以作家一概而论,而是称为作家、诗人?诗,言+寺,寺院中的人所说的话,寺中之人乃出家人,出家无家,只好是诗人而不是诗家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道理呢?当然,这要从诗歌的源头说起,是另外的文章了。今天,我们重点从释门中那些诗歌人才来一番管中窥豹,试着分析佛性与诗意的紧密结合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绚丽状态。

佛门诗_佛门诗_佛门诗

寒山、拾得:被奉为家庭(婚姻)之神的两位诗僧

有关寒山、拾得,可谓家喻户晓。两人是得道高僧,在佛门中被视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按理说,作为菩萨在世间的化身,应该如同被视为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一样,被供奉于寺院之中,可这两位大菩萨由于在一起时总是你来我往地说笑,谈论间玄机妙语不断,另一方总会拍掌大笑,所以被民间奉为"和"、"合"二仙。也由于这个缘故,在旧时婚礼上,都会高挂他们的画像,寓意和气好合。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更是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等于是官方确定了两位作为家庭(婚姻)之神的地位。

佛法不出世间,普度一切众生。尽管如此,成为和合之神,恐怕也出乎两位大菩萨的预料。

佛门诗_佛门诗_佛门诗

而作为是菩萨化身,寒山拾得在千年之后,却以诗名享誉全球,也可能是他们另一个不曾料想到的事情。

“大人物”有着非凡来历。寒山,生生卒年不详,俗家的字、号等均不详。近来有学者考证寒山出身前朝(隋朝)皇室。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拾得,比之寒山更是“不详”,是一个弃儿(不是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被丰干禅师捡了回来。

有关寒山、拾得的典故、公案很多。他们的最后一个公案,是生离死别。据传,寒山、拾得前往某地,寒山提议绕道,拾得不同意,非要坚持原路。寒山不得已,长叹一声对拾得说,这也是前缘注定。我们会遇见一个怀孕三年而一直未生产的孕妇,那是因为我一直不曾去投胎。我之所以要绕道,就是为了避免和她遇见。如今,前缘既已注定那也我可避免,你我二人分别的时候到了。

拾得听后十分懊悔。寒山微微一笑说,三年后你再来,我们还有相见的时刻。

寒山、拾得给后世留下了数量不少的诗歌(诗偈)作品。尤其是寒山的作品,和在国内不太被重视的情况不同,寒山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佛教出世思想,蕴含有人生哲理,在日本极受尊崇。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李白、杜甫等大诗人。

佛门诗_佛门诗_佛门诗

艾伦·金斯堡:“垮掉的一代”之父对寒山诗歌精神的“变异”继承

艾伦·金斯堡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他是垮掉的一代(亦称疲惫的一代)之父。嬉皮士运动和美国反文化的奠基人,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又是一位非异性恋者,他从不隐讳这点,相反还积极投身争取少数人群权利的运动当中。作为诗人,艾伦·金斯堡还影响了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有人甚至认为艾伦·金斯堡是鲍勃迪伦的精神上的父亲,这不无道理。

佛门诗_佛门诗_佛门诗

艾伦·金斯堡皈依佛教,最初是禅宗弟子。这是受同为“垮掉的一代”主力干将的盖瑞·施耐德影响。盖瑞·施耐德最初是翻译寒山的诗歌,后来前往日本“寻找”寒山,前后共十几年时间,期间曾出家三年。他的第二、第三任妻子都是日本人。

艾伦·金斯堡后来改宗藏传佛教,和他的一次印度之旅有关。1962年,艾伦·金斯堡和盖瑞·施耐德一起到了印度,在参观了许多佛教圣地之后,艾伦·金斯堡接触和学习了很多印度圣歌,从那以后,他的诗歌中蕴含有了诵经声——不论是作为诗歌宣言,还是诗歌韵律,或者直接是大量的移植,印度圣歌对金斯堡诗歌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印度,艾伦·金斯堡遇见了藏传佛教的一位仁波切,并成为了他的弟子。

佛门诗_佛门诗_佛门诗

对于艾伦·金斯堡来说,他在和许多诗人朋友的交谈中表达了对寒山诗歌的精神传承,同时强调这是一种内涵,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对于这一点,艾伦·金斯堡可能并没有夸大。1997年,诗人弥留之际,他的病房挤满了众多当年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精英。这些艾伦的朋友们大声喧哗,喝酒聊天,全无一点悲伤情绪。那时候的艾伦·金斯堡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就在这种喧嚣达到高潮之际,诗人悄然离世。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期待《佛门与诗歌系列之二》。

#佛教文化#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