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的诗人用古诗词给我们描绘的儿童节

儿童节,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千百年前的诗人用古诗词给我们描绘的儿童节是这样的。儿童们不仅学种瓜,他们还学垂钓。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这样写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看,这个“蓬头”“侧坐”的小家伙是多么顽皮可爱,怕鱼惊不咬钩,就连路人借问道路都不给回答,虽是“学垂纶”,可却满认真的!诗人信手写来,好似不费丝毫力气,其实功夫很深,诗味也很浓。

古诗配画回乡偶书_回乡偶书诗配画简单的_画回乡偶书的少儿绘画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的主角其实不是儿童,但正是儿童的存在,引发了诗人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变迁。

这里的儿童和所有的儿童一样,也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不懂得一个风尘仆仆的人怀着怎样热切的归心,对人世沧桑又有着怎样的感慨。他们可能张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从未见过的人,可能拍着手跟在他身后想瞧瞧他有什么奇特。当然,他们也问出了一个面对陌生人时很寻常的问题——你从哪里来?

诗人在孩子的脸上得到了答案——年深日久,他真的已经离开了太多年;或许也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那是少小离家的自己,曾经也有过如他们一般无忧无虑的岁月吧。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现在却是有人问他,他又如何作答?

淡淡的一问,却是重重的一击。或许生命正如一个圆,他又回到了起点。

画回乡偶书的少儿绘画_回乡偶书诗配画简单的_古诗配画回乡偶书

同样是唐代的崔道融这么写: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居即事》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回乡偶书诗配画简单的_画回乡偶书的少儿绘画_古诗配画回乡偶书

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这么写道: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画回乡偶书的少儿绘画_回乡偶书诗配画简单的_古诗配画回乡偶书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用笔,把一个平淡的场景记录下来,就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不仅写得新奇,还塑造了种种可爱的儿童形象。

画回乡偶书的少儿绘画_回乡偶书诗配画简单的_古诗配画回乡偶书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因为他得到皇帝的诏书,觉得可以实现政治理想啦。此时的李白已经四十二岁,虽说过往的生活倒是过得潇洒,不过他也有远大的抱负啊,怎么可能永远甘于当身处草野之人?

诗中的最后一句很有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疏狂率性,尽现激情与喜悦。

一个开心的人,他眼里所看到的生活也是开心的。白酒新熟,黄鸡正肥,有仆童为他炖鸡斟酒,有儿女在他膝下笑闹,可以放歌,可以起舞,可以策马,可以追梦……

整个场景都是热闹欢快的,孩子们的存在尤其渲染了这样的气氛。而诗人也确然有孩子般的率真明朗,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李白。

画回乡偶书的少儿绘画_古诗配画回乡偶书_回乡偶书诗配画简单的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辛弃疾的词里,更多地看到的是抑郁不得志的悲壮,抑或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伤,所以第一次见到这么温馨可人、灵动可爱的《清平乐·村居》时,你是不是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虽然那里“茅檐低小”,但可以看见清溪绿草,可以听见温柔醉人的吴音,可以遇见和睦的白发翁媪。

在这个平和幸福的人家,孩子们又在做什么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看来孩子们已经能帮家里干活了,而最令人喜爱的却是那个仍未长大的小儿子,他正调皮地卧在溪头,剥着刚摘下来的莲蓬(这里的“亡”通“无”,读音也是wú)。

在孩子活泼的童真里,在村民辛勤的劳动里,在亲人间的相濡以沫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能够安定内心的岁月静好,那是词人对平和温暖生活的向往,是壮志雄心之外的田园梦想。

古诗配画回乡偶书_回乡偶书诗配画简单的_画回乡偶书的少儿绘画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作者闲居乡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因为是闲居,所以能感受到农历二月的草长莺飞,能品味出垂柳拂堤的淡烟春景,他可能就那样悠然地在岸边踱步赏春,整个人似乎都醉在了这一派自然风光中。

直到孩子们的欢笑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他看看天色,原来是放学早归的学童们,趁着东风正盛在放风筝。风筝飘在天空里好生自在,孩子们奔跑在草地上好不热闹。

回乡偶书诗配画简单的_画回乡偶书的少儿绘画_古诗配画回乡偶书

或许贪玩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吧,尤其在春天里,借着万物的勃勃生机,儿童们的玩心也大大增加,欢声笑语回荡在美丽的杨柳岸,快乐身姿感染了美好的二月天。

活泼可爱的孩子带给了诗人最本真的欢喜与生动,也带给了我们读者最富于朝气的鲜活。那么,如果拥有闲暇时间,你是否也想找个空旷的地方去放风筝呢?

文章原载于搜狐-教育古诗词里的“儿童节”居然这么美,这么萌!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