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朦胧诗的那群年轻人,为什么我会看不懂?

文丨南阁水哥

导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流派,叫做朦胧诗。它本身比较难懂晦涩,对于读者的理解力是一种挑战。主格调是审智而非当时主流诗歌的抒情和浪漫。在艺术手法上运用隐喻和象征,在内容上表达怀疑与反抗。有人认为,朦胧诗是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造访。

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_朦胧诗派诗人_朦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写朦胧诗的那群年轻人

1978年12月23日,大雪覆盖的北京城。北岛、芒克、黄锐、陆焕兴、刘念春等七个小青年,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印刷出版了第一期的《今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民间诗歌刊物。

仅仅一天后,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而中国文坛也进入了现代主义朦胧诗的时代。

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随之诞生:舒婷的《致橡树》、《啊、母亲》,北岛的《回答》,顾城的《抒情诗19首》,蔡其矫《风景画》,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诗还可以这么写。但是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为什么我会看不懂?

自我的崛起

当主流诗歌还在不断的歌颂、赞扬、抒情的时候,朦胧诗们已经走上了另外的道路:他们不抒情,甚至是一种逃避,用一系列陌生的意象,在奇特的思想和话语中,表达属于个人的冷峻思考。所以读者需要用想象力将诗歌进行剥离,才能体会其中的理念。

朦胧诗派诗人_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_朦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要知道,1978年是拨乱反正的第一年。人们的思想上并没有现代这么解放,所以对于朦胧诗造成的冲击感非常强烈。这是中国诗坛的第一次对于自我的重新发现,它突出了诗人的自我世界,忠于自身的感受。

正如芒克所说,“诗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照见自己”。

后来在1980年代有一篇非常著名的讨伐檄文《令人气闷的“朦胧”》批判诗歌缺乏大众基础,缺乏社会意义等,但是他也必须承认,这批诗歌创造了一个新的审美原则:个人主义气息弥漫的美学思想,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或许这会是未来的趋势。

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_朦胧诗派诗人_朦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由于诗歌本身的难度和思想性,并没有在大众群体中广泛流传,反而成为了当时大学生的追捧对象,因为这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才能深刻领会诗歌的意义和背后的个人的崛起。

象征与隐喻

在诗歌主题上来说,多采取了隐约和多义的办法。诗歌的创作不如说是诗人对于诗歌主题的暗示和隐喻。就如同蒙上一层纱,朦朦胧胧之间,看不清对方真面目,但读出诗歌行文中隐含的味道。这种写作方式就让读者的审智水平要有很大的提升才行。不然真的读不懂。

以北岛的《无题》为例。

朦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_朦胧诗派诗人_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

永远如此

火,是冬天的中心

当树林燃烧

只有那些不肯围拢的石头

狂吠不已

挂在鹿角上的钟停了

生活是一次机会

仅仅一次

谁校对时间

谁就会突然衰老

从字面上你很难将所有的故事都串在一起。但是当你分层理解去读的时候,又会发现,原来北岛将人化身为石头,表现的是精神层面的不屈和坚强的意志。你就会感受到朦胧诗带来的思想冲击:读文章,除了看表面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背后的内心故事。

怀疑和反抗

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流派,朦胧诗也要展现出对于现实的怀疑和反抗精神。这里所说的反抗更大程度上是对当时动荡社会和愚昧时代的一次反抗。

为什么只能一味的歌颂和抒情。难道就不能多一点的智慧和思考吗?

朦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_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_朦胧诗派诗人

80时代之后,人们开始对于英雄主义产生疑惑,难道个人主义的追求不应该吗?可以这么说,这些诗人正在用自己的作品来反对那个正襟危坐的时代。严肃的精英文化于后现代的诗歌,读者很少。人们都生活在苦闷之中。

朦胧诗的启蒙代表性,首先是对于上个十年的摆脱和传统文化观念的批判,唤起群众的理性和构建现代化的理性和思考。

正是朦胧诗,使诗歌介入了对社会的思考、对生活的干预,使诗歌参与了对历史的反思,更使诗歌很明确地承担起时代的使命,诗歌的艺术道路也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了。

可以说,朦胧诗是对动荡社会、愚昧时代的一次勇敢的抗争,这也是朦胧诗作为新思潮的一个重要品质。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