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所做乐府诗《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

“诗鬼”李贺所做乐府诗《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历来都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到底是哪一种呢?笔者查找了资料,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李贺生于公元790年,20岁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未中,返回昌谷故里。后为了谋生,长住长安,直到809年才因为恩荫获得奉礼郎从九品的小官职。奉礼郎是干什么的?唐代设四人,从九品上,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通俗点就是掌管祭祀行礼的司仪。李贺做了三年奉礼郎,他没有领兵打仗,也没有出使河北藩镇,很有可能的就是听到皇上排遣张煦去讨伐雁门关之乱而即兴做诗鼓舞士气。

这样说是他在长安,虽然不能直接参与作战,但是有机会能听到作战的消息,再凭他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作战的场面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李贺对奉礼郎一职并不满意,他最想做的就是到边关打仗,报效国家。这与很多唐代诗人弃笔从戎的理想是相似的。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流露出了从戎的思想“慕宗悫之长风”,岑参、高适、王昌龄都是边塞诗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兵打仗战死沙场。他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何等豪迈,何等壮志!只可惜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又没有很好的从军的机会,只能靠想象写一些表达理想壮志的诗歌。《雁门太守行》就是借助想象描绘战争惨烈的画面,借助典故抒发报效国家视死如归的决心。

我们总说没有的总想得到。对于李贺来说,他的缺陷正是他的理想。他身材瘦弱,长相奇特。但这并不影响他有凌云壮志,并不能磨灭他到边关打仗的愿望。然而,他做了三年奉礼郎,写了几十首表达报效国家的诗歌,也没能实现毕生愿望,只得郁郁而终,英年早逝。

第二种说法不妥当。一是张固的《悠闲鼓吹》是唐代的奇闻异事,本就是野史稗史,没有可靠的依据。二是,807年李贺年仅18岁,还没有去长安,即使有机会写诗让韩愈看,也没有机会了解河北藩镇割据的情况。三是,他此时对科举考试还有很大的信心,如果能考上更有机会报效国家。毕竟,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读书求仕。李贺从小饱读诗书,又是李渊叔父郑王后裔,做官才是正道啊,何况他身子骨又不好,怎能去边关打仗呢?去边关打仗的理想是科举考试无望以后才产生的无奈之理想。

总之,李贺的各种题材的诗歌都能反映他对现实的不满,从而产生超现实的理想,通过想象满足他不能实现的愿望。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