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窗边的小豆豆(北京师范大学)

高益民(北京师范大学)

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窗边的小豆豆》。我想从事教育工作以及为人父母的成年人读过这本书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这本书虽然说是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它和教育密切相关。这本书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我国发行量达到一千万册以上,在日本本国也在九百多万册以上,是一本长年持续畅销的书。

我想很多人都读过了,所以书的内容本身我就不细说了。刚才的三位老师分享得非常好,抓的点好,总结得也非常到位。正像刘华蓉老师指出的那样,能够联系实际,联系到学生、联系到教学。

我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些跟这本书的相关背景,主要分享三个方面:一个是关于作者;一个是关于故事的历史背景;第三个是巴学园(トモエ学園)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重点还是前两个方面。

关于作者

作者黑柳彻子(くろやなぎてつこ)于1933年出生,今年88岁。虽然她已是高齡,但仍在做电视主持人。她从1976年开始主持“彻子的房间”栏目,这是一个谈话节目,专门邀请大家喜爱的知名人士到她的节目上做访谈。黑柳彻子是个非常活跃外向、非常聪明、口才也非常好的人,她驾驭这个访谈非常娴熟,能够很好地让被访者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让他们谈出很多内容。这个节目从1976年开播一直播到现在,从未中断,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同一个人主持这么久且仍在播的电视节目。

黑柳彻子之前学音乐、学戏剧,后来到广播电台工作。做这样的工作更容易出名一些,但真正使她名声大振的就是这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一下成了畅销书,各国都在翻译,也有更多的演艺活动请她去做主持。我国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有春晚节目,日本在阳历的12月31日晚上NHK电视台会举办一个叫作“红白歌会”的节目,相当于我国的春晚。黑柳彻子因为这本书三次被邀请作为红白歌会的主持人。她的能力非常强,还兼职了很多社会职务。黑柳彻子把《窗边的小豆豆》的版税收入捐出来建了一个基金会,用来帮助贫困的儿童。198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鉴于她的这本书以及她在帮助贫困儿童上所作的贡献,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第七任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家境不错。刚才有人说她母亲没有被注意到,其实最没被注意到的是她的父亲黑柳守纲。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可以看到她的父亲西装笔挺,说明家境不错。她父亲是学器乐的,母亲是学声乐的,据说其父母为同一学校的同学,后来恋爱结婚。

她的父亲后来曾被派到中国。伪满政权建立10周年的时候,她父亲被派到长春参加庆祝大会,当时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1944年他又被派到中国,第二年就被苏联红军抓了,后来被押解到西伯利亚。她父亲和其他几名音乐家被关在一起,在西伯利亚组建了一个乐团去慰问其他被抓的战犯。可能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比较配合,她父亲1949年就被放回日本。回到日本后,他就到学院做了一名音乐教师。因为这个缘故,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里就写到她看到父亲在乐队排练,去剧场看《天鹅湖》等。

她的母亲黑柳朝曾在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和她父亲结婚后生了五个孩子,但老二不幸夭折。日本女性在那个时代,不管你受到什么教育,基本就是相夫教子,不出来工作。黑柳彻子的母亲一直到70岁前没有参加过社会工作。可是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畅销之后,媒体和社会公众都对她母亲比较感兴趣,因为书中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好的形象,很温柔,很理解孩子,从不责备孩子。因此,尽管当时她母亲已经70岁了,很多媒体还向她约稿,让她写写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她的家庭生活如何、她对女性和儿童有怎样的认识等等。就这样,黑柳彻子的母亲从70岁开始写作,很快也成了畅销书作家。黑柳彻子的父亲身体不太好,在《窗边的小豆豆》出版发行差不多两年之后就去世了,但是她母亲很长寿,一直活到96岁。而且生命最后的二十五六年,是她母亲在职业生涯上大发展的时候,不仅成为为知名作家,在全世界各个地方演讲,后来移居到国外,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晚年。黑柳彻子开放、活跃的性格,可能受她母亲的影响比较大。

现在的医学、心理学都向前发展了,所以我们对过去的很多东西开始有了新的解释。现在反过来看黑柳彻子,她小的时候应该是个比较典型的多动症儿童,也有学习障碍,她翻桌子,她老师当然可能有所夸张——一天要翻上百遍,但肯定是个多动的孩子,根本闲不下来,看什么都感兴趣、看什么都很好奇。现在的研究也发现,她早期可能有阅读障碍,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名人、作家、学者早期都有阅读障碍,是问题儿童,这样的孩子和学校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但也可能蕴含着一种很特别的能力,很聪明。

故事的历史背景

大家知道,《窗边的小豆豆》讲的就是黑柳彻子在巴学园的这一段。那是她1年级到4年级左右,前后也就3年多。

但小豆豆最始的时候前是在另外一所小学。在那个学校,老师课堂上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写句话,谁写完了就可以出去找妈妈,家长们都在走廊里透过窗户看着自己孩子写。小豆豆觉得“对我来说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因为她平时想法特别多,但是写了擦、擦了写,这句话就是写不出来。结果一会儿出去一个同学,一会儿又出去一个同学,最后整个教室就剩她一个人了,这句话还是没写出来。她妈妈就在走廊里看着她,她怕妈妈担心,一边写一边跟她妈妈招手,意思是:“妈你别担心,我一会儿就写好了。”但还是写不出,最后老师说:算了,别写了。后来让她画个国旗也是个麻烦事。日本的国旗是很好画的,一张白纸,中间画个红圆圈就行了,但是她画的特别复杂,最后都画到桌子上了,把桌子都弄脏了,把老师气得找家长。她就是这么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其实非常聪明。现在如果让我说说小学时候的事我都说不出几件,要让我把我的小学生活写成一本书,那更是天方夜谭。黑柳彻子那时候很小,不会写,又不会画,肯定也记不了日记,但后来她能通过自己的回忆把小学生活再现得如此详细和生动,这说明她当时的感受性就特别强。这本书里谈到的老师、同学全是实名,不是虚构的。书中她喜欢上的那个后来成为物理学家的山内泰二、小儿麻痹症后来去世的泰明、个子长不高的高桥,都是真人,名字也都是真名。她不仅能够把当时的那些事想起来,还能把这些同学都找到,就说明她实际上是很聪明的人。

当然,她最幸运之处就是遇到了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这本书上明确写着“谨将本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黑柳彻子1981年出这本书的时候小林宗作已经在十多年前的1963年去世了。小林宗作是1893年生人,书上说是1894年,是不对的。话说去年我在明远教育书院的读书会上介绍的《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也是作者献给自己老师的书。那本书的作者黑岩祐治当了议员、知事之后,对自己所受到的教育非常感激,所以就写了这么一本书回忆自己的老师。但他的老师桥本武与小林宗作不同,非常高寿,100多岁才去世,那本书赶上了他还健在的时候。这本风靡日本的畅销书,让桥本老师在有生之年有很多机会四处演讲,来宣扬当时他的教育理念。

小林宗作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后来报考了东京音乐学校的师范系,想从事音乐教育。他毕业后先是到了成蹊小学教书,当时的校长叫中村春二,是位很有教育理念的校长,那个学校就很自由,基本上就是上半天课,下午都是孩子们爬山、到河边,全都是户外的自由活动。小林宗作这个人教书很用心,水平也很高。他后来两次去欧洲学习音乐,去的时间都不短,钱从哪来呢?是他们学校董事的资助。小林去欧洲学了一种音乐教育的方法——律动。可能有些老师听说过,就是音乐与舞蹈的一种结合方式。后来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对多动症很有好处。小林宗作到欧洲主要就是学习这种韵律学或者叫律动学。1923年去过一次,1930年又去过一次。

小林宗作第二次回来以后就到了另外一所学校。这个学校也很有名,叫成城学园。了解日本教育的老师应该听说过日本有一个很有名的教育家叫小原国芳,他当时就在成城学园。小原国芳请小林宗作到成城学园去帮他搞音乐教育。后来成城学园发生了一些矛盾,小原国芳就离开了。小林宗作一开始没离开,但他劲头已经不是太大了。加上他第二次去欧洲时,已经萌生了自己办学校的想法。

1937年,在东京自由之丘这个地方有一个私立学校叫自由之丘学园,这个学园是当时日本很有名的教育家手塚岸卫1928年创办的。手塚去世之后这个学校就办不下去了,只好卖掉。这个学校原来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初中被别人买去了,小林宗作觉得实现他理想的时候到了,就把幼儿园和小学买了下来,起名叫“巴学园”。不过在日语里,他没有公开写“巴”字,而用假名ともえ(to mo e)。为什么叫巴学园呢?大家看小林宗作设计的校徽,就有点像我们的太极图(阴阳鱼)。在日本,管这样的图案就叫作“巴”图案。当然日本的巴跟太极图不太一样,太极图有一对儿阴阳鱼,但日本“巴”图案中的“鱼”可以有三个或更多,可以叫一巴、二巴、三巴等,一个巴就表示里面的一个带尾巴的“鱼”。可能小林宗作很喜欢这种动感,这两个阴阳鱼能够表示阴阳变化,也是某种律动,能够表达动感和谐,所以他就选择了这样一个图案作为学园的标志。小林宗作后来给自己的儿子也起名叫“巴”。

不过好景不长,因为1937年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我一直很奇怪这个学园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因为那个时候军国主义已经非常猖獗了,这样自由的学校通常是存在不下去的。黑柳彻子在巴学园上学大约在1940年到1944之间,那个时候平时讲个话哪句不合适了都会被举报,可是这所学校里自由的思想还在延续,就是非常奇妙的一个情况。这里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大正年间新教育运动在日本的确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大正时期是1912—1926年,之前是明治,之后是昭和。大正时期兴起了一股新教育运动,这是因为受到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个影响非常大,后来在日本也出现了八大教育主张,例如自动教育、自学教育、自由教育(手塚岸卫提的)、全人教育(小原国芳提的)、创造教育等,都是新教育运动中的各个流派。这些教育实践多数都是在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可以比较自由地实施有个性的教育主张。虽然后来军国主义也管私立学校,但力度要比普通公立学校弱一些,洗脑就不像公立学校那么厉害。特别像巴学园的规模又这么小,一年级到六年级才几十个人,可能没有引起军国主义的关注。到1944年,美国已经开始轰炸了,所以候孩子们就开始向农村疏散。到了1945年的时候,校舍炸的差不多了。战后小林宗作一看这个情况,小学就不办了,就只保留了幼儿园。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园也办不下去了,就停了。

巴学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在巴学园里,小林宗作实践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刚才说到,他的教育主张跟他在欧洲的学习有关,跟他受到成蹊小学中村春二校长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有关,跟他在成城学园里受到小原国芳的影响也有关。一言以蔽之,就是受到了当时新教育运动的影响。

尊重天性

小林宗作认为一定要尊重天性。他觉得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能够及早发现、及早的呵护的话,那么孩子原来所可能具有的那种优势、特点、长处,到了中学的时候早就被埋没了或扭曲了,所以他对这个特别有紧迫感。他重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就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成长的关键阶段,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保护他们的长处,那以后就不是什么问题。

这和后来很多号称“管理主义”的日本学校不太一样。管理主义的教育就是说你要改毛病,重点是认识你的毛病在哪儿,你要反思、反省、忏悔,主要是对缺点下功夫。而他们这一派是对优点下功夫,他们认为谁都有缺点,但只要把优点充分发挥出来,把优点充分地发扬光大,他自己就会去改正他的不足,所以那些不足不是主要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优点到底在哪?能不能呵护住?能不能发扬好?

黑柳彻子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感激:巴学园非常注意发现、呵护和发展那些所谓的问题儿童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健康成长。书名中为什么有“窗边”二字?有两个原因。黑柳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日本流行一个词叫“窗边族”。窗边族是指在什么组织里都占据不了核心地位、不受人重视的边缘人,就是靠边站的人。黑柳彻子觉得自己小的时候在第一所学校就是这么个人。这是她用“窗边”的第一个意思。第二就是她当时确实总到教室的窗边去看街头的宣传艺人。以前日本的街头总有人为了兜售东西敲锣打鼓沿街售卖。到了学校附近,因为影响怕孩子们上课,就不敲了,走过去之后再接着敲。黑柳彻子小时候多动,一听到动静就冲到窗边去了,对着人家喊“来给我们演啊”。本来人不敲了,一听孩子喊就又敲了,弄得老师没办法。(那为什么叫“小豆豆”呢?她爸妈觉得怀的是个男孩,就起名叫黑柳彻,结果生下来是个女孩,就加了一个“子”。彻子的日语发音是てつこ(),她听不清楚,也发不出这个音,一直以为自己的名字叫Toto,中文就翻译成“豆豆”。其实她长大了把这件事也忘了,但是她爸爸总笑话她,说她小时候舌头转不过来,她很大的时候还一直管她叫豆豆,所以她就将书命名为《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被第一个学校开除后来到巴学园。小林宗作校长认为每个孩子必有其长处,她身上肯定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小豆豆刚到巴学园就被小林校长找去谈话,结果这第一次谈话就谈了四个小时。这其实也是她长大了以后的回忆,她那时候才一年级,哪知道是几个小时。但因为早上8点就到学校了,跟校长聊到中午吃饭,估计就是12点多,所以她估计是四个小时。校长为什么跟她聊了这么长时间?就是要了解她。她觉得都说完了,校长又说你还有什么想说的?然后呢?还有吗?结果这个小豆豆特别能聊,一聊聊了一上午,而在这四个多小时里,校长没打断过她,没表现过不耐烦,用她书里的话说,连个哈欠都没打过,一直在听她讲。聊完后就说:好,孩子,以后你就是我们学校的人。可见小林非常尊重孩子的天性,注意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这是他的理念。

包容差异

巴学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容不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没有包容很难有耐心去发现、呵护和发展孩子的天性。小林宗作现在看来是很了不起的。早在80多年前,而且是军国主义时期,他的学校里就收残疾儿童,还有各种身体上有问题的儿童。当时日本已经把朝鲜吞并了,朝鲜人在日本是二等公民,但他这里有朝鲜孩子;还有,当时日美已经交战了,从美国回来的人常会被当成特务,但是他那里收了小时候曾在美国生活的日本孩子。巴学园各种各样的孩子都收,而且学校教育孩子要熟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要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要跟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交朋友,这是非常难得的。

刚才几位老师总结得非常好,说到爱心、真心、耐心等等。我们一般人也有这样的理念,但是情绪控制不了,孩子一有问题我们就容易暴跳如雷。但是小林校长就搂得住。长不高的高桥结婚之后,他的夫人对巴学园的情况也如数家珍,这说明高桥对巴学园很有感情,把在巴学园中的体会和经历都讲给他夫人听了。而且他从来没因为自己的瘦小体会过自卑感。书中讲到校长为了保护高桥是很用心的,一次她严厉地批评了一个女老师,因为她开玩笑地问了高桥说:“你长不长尾巴?”这个事被校长知道了,特别生气,因为他知道高桥可能有身体焦虑,他就怕哪句话没弄好让这个孩子有自卑感,结果偏偏这个老师就说了这个话,当然这个老师也道了歉。校长批评女老师这件事是小豆豆偷听到的。批评的地点是在学校的厨房,可见校长也想给老师留面子,不是在什么全校大会上批评,而是在谁都不在情况下。小林校长就是这样对待人的。

还有一次,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了,她就去掏。校长来回走了好几趟,第一趟发现她在那掏厕所,已经把掏出来的东西堆成“小山”了。就问:“你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钱包掉进厕所了,校长表示知道了,二话没说就走了。过了一会儿校长又路过,问:“找到了吗?”小豆豆说没找到,校长又没说什么。过一会校长又说:“不管你找没找到,最后你得把这里恢复原位啊,挖出来的东西要再放回去。”这个校长真是有定力、有耐心。后来小豆豆虽然还是没有找到钱包,但她按照校长的话,把厕所收拾得干干净净。

寓教于乐

巴学园有自然主义的教育、律动音乐的教育、充分的户外活动。刚才刘华蓉老师讲了,现在的孩子整天跟课桌打交道,不跟自然打交道。而巴学园让孩子穿最脏最破的衣服上学,这样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在自然中玩。校园里有很多树,每个人可以去认领自己的树,认领了之后就可以爬自己那棵树,所以才有了小豆豆帮小儿麻痹症的同学爬树这件事。泰明身体不好,后来去世了,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爬树就是在小豆豆的帮助下完成的,非常快乐。自然教育也不完全都是西方的东西,日本本来也有自然教育的传统。现在日本的中小学的操场都没有塑胶的,都是土的。幼儿园也是让孩子在沙子土堆里玩,所以常会让孩子带上一套换洗的衣服。

当时日本学校不提供午饭,都是让家长带盒饭。小林校长就嘱咐说带的饭一定要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一是保持营养均衡,另外也借这个机会对孩子们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让他们识别各种的动植物食材等等。这种说法家长和孩子都容易懂,每天议论盒饭里“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也很开心。

巴学园有很多露营、野炊、温泉旅行等活动,就是以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讲授为中心。小林校长希望孩子们有简单的快乐,他应孩子们的请求写了一首校歌“巴学园!巴学园!巴——学——园!”结果孩子们都不接受,因为太简单了,巴学园的校歌后来就一直没做起来。但小林校长的本意是让孩子们怎么轻松、怎么快活就怎么来。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小林校长用废弃的火车作为教室来上课。这里可能有个误解,似乎全校教室就是这个火车车厢。其实不是,我看了巴学园的图纸,其实这个学校的学校建筑非常好,大礼堂、教室楼都有,书中也写到,孩子们曾在礼堂里搭帐篷,晚上在那睡觉,躺下以后听校长讲故事。所以其实只是在一个非常好的校园里的某个角落安排了那么一两节车厢。这个也是偶然,因为当时有一个家长是东横铁道公司的董事,他知道有废弃的车厢就告诉了小林校长,校长觉得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把车厢拉到学校里,果不其然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高兴极了。

我主要是跟大家讲一讲当时的背景。最后有两个说明:

第一,我上次介绍的《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和这次的《窗边的小豆豆》不是日本教育的普遍状态,是比较少见且比较成功的特例。之所以这本书在日本引起那么大反响,跟日本战后教育一定程度地背离了新教育运动的理念有关系。《窗边的小豆豆》这样一本公认的好书,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就是坚决不收入,有人觉得你不就是个演艺界的明星么?你懂教育吗?像你写的那样让孩子自由怎么行?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年的诺贝尔奖,一个美籍日本人真锅淑郎获奖。其实他后来还试图回到日本,想为日本做些贡献,但是待了一段时间又离开了。为什么?他受不了日本过度的整齐划一,也不习惯那种干什么事都得看别人的脸色、干什么事都要想到如何跟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的社会氛围。日本战后过度地讲服从、讲整齐划一,实际上背离了儿童中心主义、活动主义那一套新教育运动时期的理念。《窗边的小豆豆》写的是一个特例,冲击了日本的管理主义教育,引起了社会对这种学校的向往。

第二,日本教育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西方现代的教育跟日本原来一些好的传统——例如自然教育传统——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了。比如说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那用什么样的经验材料呢?在日本,往往就比较善于用自然、用农业上的传统素材。刚才有的老师提到了劳动教育,这方面日本的体验性学习确实做得比较好。我们现在讲双减也好,讲劳动教育也好,在这方面可以继续研究他们的经验。

谢谢大家,我今天就讲到这里。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