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追梦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正式启动

2020年5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全面小康 追梦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正式启动,各地中小学生纷纷拿起笔,秀出他们见证的“幸福小康”。大赛征稿过程中,不仅江苏省内13个设区市均有选手投稿,广东、上海、安徽等地的学生也积极参与。

为了方便更多学生参赛,本次征文大赛还开通了集体投稿邮箱,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海安市实验中学、靖江外国语学校、丹阳市华南实验中学、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育集团等一大批热门中小学更是组团报名集体参赛。截止到2020年8月20日,本次大赛共计12.2万余人参赛,在青少年中掀起投稿热潮。

少年志融媒平台晒佳作

“童声话小康”等创意产品刷屏

开赛以来,大赛组委会特别推出各地专场优秀作品赏析,由各地文明办精选一批优秀作品并邀请老师点评,为中小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写作指导,让选手在参赛的同时得到有效的指导与点拨。专场作品同时登上学习强国、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等多个平台,引发诸多名校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大赛过程中,少年志作为融媒推广平台,围绕着大赛的各个阶段推出了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系列报道:“‘00后’幸福小康说”创意海报、“童声话小康”融媒产品……将选手们在征文中的金句妙语通过图片、音频等融媒形式呈现;从大赛优秀征文中选取三个真实“小康”故事,拍摄成微视频《孩子们眼中的幸福小康》,一经发布引发众多网友转发点赞。

评委

点赞

学生在作文中品味幸福

从“小世界”感知“大情怀”

00后眼中的小康是什么?大赛过程中,各地中小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视角给出了幸福的答案。小学组一等奖选手、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的陈建安同学在征文中将三代人的生活浓缩于一棵树的成长之中,历经岁月变迁,香椿树的作用已然发生改变,但守住乡土、守住田园的情怀却依然如初。大赛评委之一、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宝船分校校长江和平感慨:“这样一幅长画卷让读者在意犹未尽的感慨中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除了关注身边的生活,也有不少选手用拟人化的视角记录时代变迁。“我是一滴水,在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河道中浮浮沉沉……”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颜自然在征文中“化身”为一滴水,记录家乡千百年来的变化,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到美食美景、市井烟火,家乡这些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在字里行间呈现得淋漓尽致。这篇作文也受到了大赛评委们的一致点赞。“文章后段写学生们和水滴的梦想,借此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抱负,将文章的感情推至了最高点。”初中组评委之一、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薛城表示,全面小康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是学生们大多都能从小处着笔,大处立意,把“时代变迁”通过自己的写作体现出来,写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骆冬青教授认为,好的文章,既需要立意的深刻、思路的开阔,更需要巧妙的构思、丰富的细节支撑,才能具体鲜活又形象生动。“这次征文中涌现出的许多好文章,都体现出生活化的内容,孩子们从自己成长的过程,体会到祖国的变化,让内心的思考和情感化作文字。”骆教授表示,征文大赛让小学生和中学生同题写作,从而让“全面小康”这一宏大的主题,在不同年龄的孩子心中变得具体可感。“孩子们从自我的小世界,去观察、感知关注社会大情怀,体会小自我与大担当的关系,从落实到细微处的千变万化,感受、领悟‘小康’的内涵。”

大赛

揭晓

评审结果正式出炉

大赛优秀作品同步结集出版

据悉,本次征文大赛截稿后,组委会第一时间组织大学教授、学者、作家、中小学语文名师、出版社编审、报社记者编辑以及主办单位职能处室负责同志等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坚持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经初评、复评、终评,按照小学生组、初中生组和高中生组三个组别,评选出各组别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40名,并根据组织、指导参赛的情况评出优秀组织奖82个、优秀指导老师29名。省文明办负责同志表示,本次征文大赛是一次广泛的社会动员、生动的实践课堂、接地气的宣传教育,“征文活动见证了时代发展,更重要的是,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一、二、三等奖作品已汇编出版《“全面小康追梦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参与大赛评审的专家认为,作品集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成长画卷,更展示着祖国奔向小康的宏伟步伐。

■特别提醒

下载登录少年志APP

可查看并下载获奖证书

本次大赛所有获奖单位及个人荣誉证书将由组委会统一发送给各校,敬请留意。

为方便获奖选手便捷地获取证书,本届大赛组委会特别提供电子证书下载服务。获奖选手及指导老师可下载“少年志”APP,凭投稿时所留手机号码及姓名注册,即可在用户“成长空间”-“我的证书”一栏点击查看并下载大赛电子证书。

如有疑问,可拨打:,咨询了解。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