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说明文之准确性表——说明文试卷

教育|作文|阅读|方法|试卷

开头段说明文作用是什么_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_开头段说明文作用有哪些

开头段说明文作用是什么_开头段说明文作用有哪些_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为了能更准确地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阐述事物、事理之间的联系,说明文必须讲究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对文章涉及到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表述,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这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阅读时应注意辨析、比较。

而说明文中有些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写“十几度”而不写具体确切的度数,是因为草地、水泥地的温度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所以只能写“十几度”。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说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者是客观事物不需要过于精确,或者是目前的文献资料还不能提供更精确的依据,或者是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提供更精确的依据等。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并且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多种考查形式,有两种考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下面就对这两种考题作一番分析。

一、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篇说明文,用还是不用某一词,用这个词还是用另一个词,都非常讲究。不同的词语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效果不一样,有时甚至迥异;而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因此,在阅读说明文时,通过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每个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不但对理解说明文大有好处,而且对提高自己写作的遣词造句能力也大有好处。

说明文中词语的表达作用,指的是词语在句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解说明文词语表达作用的题目,不能停留在诠释词语本身的字面意思上,而是要透过字面意思,思考作者使用这个词的真正用意。

分析说明文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基本方法是比较质疑,就是对有关语句作保留、删除、换用等变形,然后比较句子在意义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体会其优劣、异同,从句意变化的角度去理解,思考文中为什么用这个词,用这个词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词语在说明文中的表达效果。

近几年,这类题目在中考中经常出现:

1.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017年中考说明文《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2.第④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2019年中考说明文《上海是怎么来的?》)

3.第⑦段中“极力”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2020年中考说明文《植物也聊天》)

4.第④段加点词“现存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2021年中考说明文《郑和的远航》)

从上面几道例题可以知道,说明文词语的表达作用的考查通常有两种题型:

一是要求直接说出某词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求分析某词不能删去(或不能换成另一词)的理由;

解答时要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解题的格式一般为:

A词表明句子是……(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A词(换成B词)后,句意变为……(的意思),与原意不符。

具体解题时,如果只要说出某词的表达作用,就可以写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要求分析“某词不能删去”或“某词不能换成另一词”的理由,就把这个格式写完整。分析时,一定要把句子有某词或删去某词、句子用某词或换成另一词的不同句意表述清楚。

2021年中考说明文《郑和的远航》一文,要求分析第④段加点词“现存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现存最早”这个短语出现在第④段:

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船队绘制了40幅海图,涉及530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16个城市。海图对一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港。

这个短语表明:《郑和航海图》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航海图中最早的,不排除以后可能会发现更早的。这个短语时间和范围上进行了限定。

具体答案可以这样写:

“现存最早”说明《郑和航海图》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航海图中最早的,限定了时间和范围(不排除特殊性) 。

2017年上海中考文章《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中的16题,要求回答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

我们先把“左右”一词放到原文中:

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左右”是个多义词,放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这个数词或数量词是个概数,就是说,前面的“十分之一”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那么,答案可以这样写:

“左右”不能删去。“左右”表示文中所说的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只是一个概数,可以比十分之一多一点,也可以比十分之一少一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句意变为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确定是三年前的十分之一,不能多,也不能少,与事实(原意)不符。

有一年上海中考,问“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百年,却已有两千多个品种”一句中,“仅”和“已”两个词的位置能否交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仅”和“已”两个词在文中的位置,表明人工栽培的时间短,而取得的成绩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仅”和“已”互换位置后,句意变为人工栽培的时间长,而取得的成绩小,与原意不符。

二、说明文句意的理解

对说明文语句意思的理解,往往用选择题的形式,命题人从文中摘一些语句,经过适当变化,组成一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分析。

原文中的句子在变为选择题中的选择项时,往往在“整体与部分”“已然与未然”“确数与约数”“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肯定与否定”“客观与夸大”“有据与凭空”等方面出现细微的差异,选择判断时,要以文中的原意为准,凡在上述某一个方面与文中意思不相符合的,就可以认为是理解错误的。

看看最近几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这样的题目:

1.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中考说明文《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2.下列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018年中考说明文《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A.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4米。

B.构成斑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

C.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

D.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

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019年中考说明文《上海是怎么来的?》)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020年中考说明文《植物也 “聊天”》)

A.第④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

B.第⑦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通过产量。

C.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D.文章的结尾指明了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

理解时,可以先在文中依次找到选择题中A、B、C、D的句子,并依次标上A、B、C、D;然后A句对A句、B句对B句、C句对C句、D句对D句,一一核对,找出与原文不同的地方。但目前此类题目难度有所提高,命题人在组织选择项的时候,不一定单纯从文中摘取现成句子,有的选择项的句子是由文章某段落的大意组成的,这样,考生一时无法从文中找到原句,分析时就有一定难度,考生对此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我们先看2017年的这一题: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从第④段的具体内容来看: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是过渡句,表明文章由第③段对无人机在军用方面的用途转为民用方面的用途。接下去用一些概括介绍和一个具体的例子介绍无人机的作用,这个具体的例子介绍无人机在芦山地震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对这一段落内容与语言的理解,就可以知道,这一段只举了芦山地震的一个例子,并没有“大量详实的事例”,而且在芦山地震中,无人机并没有完全替代人的工作,此外,这一段也没有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因此,四项选择项中,B、C、D三项对第④段内容与语言的理解和分析都是错误的:只有A项,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是符合对这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020年的题目从全文着眼,难度略微高了一点,但仔细看看选择项,就可以发现,还是从“第④段”“第⑦段”“标题”“结尾”四个地方设题的,范围仍然不大,还是比较容易的。从第④段“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一句可知,“氰化物”是木薯释放的,“乙烯”才是花生释放的,那么A句“第④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是错误的;从第⑦段“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一句可知B句“第⑦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通过产量”也是错误的;从标题“植物也‘聊天’”可知,文章介绍植物间的交流,“聊天”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那么C句“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应该是正确的。而文章的结尾“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只是介绍了“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的作用,并没有指明 “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那么,D句也是错误的。这道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2019年的题目实际上是考说明方法的作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其实这种形式在前几年已经出现过,如:2014年《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18题要求选择:第⑥段举为谭盾录制音乐的例子,对其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2018年《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17题.要求回答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我们先看一下题目涉及的第⑤段

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鬃。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鬃,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从题目来看,这一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举例子的作用基本就是寻找其所在语段的中心句,或是前后段的首尾句。第五段的中心句就是开头两句,尤其是第二句,据此可推出D选项是最恰当的:“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因为本文是对上海的介绍,所以选D,可以得4分;而C因为谈到了这些商品和上海之间的关系,与本文的说明对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得2分。而A和B脱离了说明文的语言环境,当然是错的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说明文一定理解的必考题,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_开头段说明文作用是什么_开头段说明文作用有哪些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