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结束语,每一句都值得收藏!

2021年11月7日

中国诗词大会》1—4季唯美结束语,每一句都值得收藏!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结束了,相信每一个观众的心中都是感到意犹未尽。不过,正如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说的一样:“今天的告别只是暂时的离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会永远在一起。”除开每一期唯美动人开场白外,每一季的结束语也别有一番风味,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至第四季的唯美结束语,背下来,你也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一季

我想此刻真的是到了要告别的时候了,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我们将圆满落下大幕。这些日子以来,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大漠孤烟,到水墨江南。从忠肝义胆,到千里婵娟。可以说一首首的诗词歌赋,让我们感受到了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

真的,所有的这些选手,谢谢你们来到我们现场,用你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你们的才情和学识装扮了我们的舞台,装扮了我们的大赛,也传播了最美的中国诗词文化,在这里向你们鞠躬,表示感谢。我们也把我们最热情的掌声送给我们的点评嘉宾,谢谢康老师,谢谢蒙老师,谢谢。谢谢你们给予我们的谆谆教诲。在学识上的指点,指正,帮助。所以当比赛结束的时候,真的不想说再见。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让我们从此地出发,传诵经典,展露风华。

伴随中国诗词大会,梦想就此起航。

第二季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不要忘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们所共同体会到的,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那是你们所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

第二季冠军:武亦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中国诗词大会》也将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人生自有诗意,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让我们相约《中国诗词大会》,明年再见。”

第三季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吸吮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养分,我们凝聚着十三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们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正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人生自有诗意,如果你也热爱诗词,就愿诗词常伴你的左右,让我们在诗词中找到最美好的自己,《中国诗词大会》,明年再见!

第四季

又是依依惜别之时,内心充满了不舍,但更多的还是一份感恩。要谢谢我们的先贤圣人,用生命写下的这字字珠玑,直到今天,依然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要谢谢你们,这些读诗爱诗的朋友,在不自觉当中,你们已经成为了传播光和热的使者;要感谢这三山五岳,给予了诗词支撑苍穹般的傲然风骨。最后,要感谢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它让我们有面对未来的智慧和勇气,可以去创造属于这个新时代的新的辉煌和繁荣。再次感谢大家关注和收看《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相约明年,再见!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开场白和结束语

第一场

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

中华诗词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诗词的陶冶下,怡情悦性,奋发向上。新春开门迎五福,让我们用诗词,点赞人生,歌唱祖国。

第二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难得知己,知己贵在相知。在古代社会通讯不便,但只要心系彼此,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相伴相依。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可以感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如果是知己,“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信任,让友谊温厚而充满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上,一起穿越时空,探寻知己,去感悟人间最真挚的友谊。

第三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青春,如炽热火焰,如灿烂星河。

它是弱冠之年的李白,登庐山时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自信潇洒;它是青年时期的杜甫,登泰山时抒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迸发。

青春,让我们对生活报以向往、光明和希望,所以即使暮年之躯,李白也能叹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才能在悲苦了半生之后,还能感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劝君惜取少年时,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上,跟随诗人进取的足迹,一同徜徉神州大地,纵横四海八方。挥斥方遒,礼赞青春。

第四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横刀立马,力挽狂澜;在命运的转折点,英雄常常视死如归,勇赴国难。

英雄伟大,是因为他们的事业伟大;英雄不朽,是因为他们的功业不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老英雄的壮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上,用慷慨壮美的诗词,向英雄们致敬,向盛世荣光的缔造者们道一声——“最美英雄”。

第五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城就在今天的奉节,想当初,李白从这里出发,轻舟飞扬,沿江东下,一往无前。再回首,杜甫在这里远眺,夔门天高,落木萧萧,举酒赋诗,千古壮哉。

奉节,一座伟大的诗城,它记录着诗人的荣光,也映照着中华文化的辉煌。“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上,重上白帝城,一同聆听一座诗城的不朽传奇。

第六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中华诗词风采多样,如层楼巨厦,画栋雕梁。一代代诗人如能工巧匠,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方才成就了中华诗词的震古烁今。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上,用诗心,铸匠心,一同礼赞中华诗词的不朽芳华。

第七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每个人都有童年,都有童心。说起童年,我们会想起无忧无虑的玩耍,那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说到童心,会想起各种各样的好奇,那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童年还期望着长大,于是学爸爸敲针做钓钩,学妈妈堂前拜新月。后来啊,在期盼与好奇当中,我们一天天长大,但是童年的光辉,却照亮了往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于是我们有了勇气,醉卧沙场;有了雄心,九天揽月;有了感恩之心,报得春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共同品味诗意当中的童心童趣,去追忆那颗,永不老去的赤子之心。

第八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奋斗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青春年少的时候,奋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两鬓如雪的时候,奋斗是烈士墓年,壮心不已。奋斗让人生更加的完整、更加成熟,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奋斗就会有痛苦,但有痛苦才能玉汝于成。就像诗人所说,千淘万漉虽幸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奋斗的篇章,跟随奋斗者的足迹,一同书写奋斗的精彩人生。

第九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秀丽江河,寄托最美诗心;壮阔山川,成就千古诗人。渊明采菊,依依南山;太白辞亲,仗剑扬帆;子美行舟,月涌大江;东坡登临,远近横看。

伟大的人格,恢弘的自然,不朽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遨游五岳,纵横四海,人生快意,尽在其中。

第十场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团圆,祖国统一,这是神州大地上最美的风景,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诉着血浓于水,骨肉情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讲诉着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崇高的敬意,汇聚华美的词章,一同祝福亿万家和美团圆,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结束语

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上,重新来感受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让我们用大爱的诗篇献给我们壮阔的时代。

《诗词大会》虽然结束了,但是看完你会明白,为何这个时代的我们,还要坚持读诗。

“千百年后,也许我们的背影都已经远去,只有诗词的绝代风华仍然在人世间永恒流传。”

诗词,于我们而言,诗意便是唐诗宋风,是书卷中的点点文墨,是胸中的山川沟壑。多读诗词,诗词会变成萦绕在身上的温润气质。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1-5季开场白+结束语汇编!“绝佳”的写作素材

生活处处皆语文。诗词,于我们而言,诗意便是唐诗宋风,是书卷中的点点文墨,是胸中的山川沟壑。多读诗词,诗词会变成萦绕在身上的温润气质。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文化节目也成为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益补充。就比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不仅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场场诗词盛宴,主持人的开场白也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写作素材。所以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期末作文素材《中国诗词大会》第1-5季开场白和结束语汇编,句句经典!“绝佳”的写作素材,建议同学们可以打印一份下来掌握好,作文拿高分。

33句中国诗词大会开场白与结束语

1、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辛弃疾《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2、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3、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张建封《竞渡歌》

4、三更醉梦闻雷声,雷声带雨横敲窗。敲窗电闪街浸水,浸水倾盆惊三更。

5、我的老师呀,我是多么想念您!借助科技送贺词,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我的好老师,教师节快乐。

6、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7、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8、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0、人不是因为寂寞而寂寞,而是心里有了牵挂而寂寞。

11、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12、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13、有时候觉得岁月漫漫,怎么都过不完一天,再回首又觉得弹指一挥间,岁月又划上了一道年轮。愿2021年会更好,别在最好的年龄辜负了最美的自己!

14、手心暗藏导火线,引燃推理的感情线。

1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6、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支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17、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你短信,祝福不分大小,只要真心我就要。条数越多我越高兴,手机越响我越开心,你可否提前把礼送,等礼等得我好心焦。

18、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

19、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

20、德门应卜好音来,月老传书带笑开,吐凤绍求称济美,乘龙吟絮偶清才。

21、旧时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韩元吉《六州歌头》

22、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23、英气动人的少女,雪白剑鞘的长剑,淡绿刀鞘的狭刀。

24、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25、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柳永《双声子·晚天萧索》

26、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k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张孜《雪诗》

27、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28、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

29、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30、有一种爱叫深似海,高比山;有一种情叫坚如金,硬如钻;有一种人叫血相连,心相通;有一种德叫多关心,尽孝心;母亲节到了,愿天下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31、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渡桑干》

32、听都人歌咏,便启金瓯,再登元老。山色溪声,与春风齐到。补衮工夫,望梅心绪,见丹青重好。鹊噪晴空,灯迎诞节,槐堂欢笑。正是元宵,满天和气,璧月流光,雪消寒峭。今夜今年,表千年同照。万象森罗,一奁清莹,影山河多少。玉烛调新,彩眉常喜,寰瀛春晓。——赵老《醉蓬莱》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都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这就会误事,会造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说不定比不读更坏。

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

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而且,在当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某种迫切性。青少年时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不是小问题。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首先是不读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以外,没有时间、精力,也无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

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其明显的愉悦性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当下中国读书市场上这样的“新袋子”、“红纸”包装,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经验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上当,但吃下去的却是“烂肉”、“酸酒”,仰赖这样的“快餐”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近年来,我在和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交谈中,还经常讨论到一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就是“价值理想重建,信仰重建”的问题。很多青少年都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标,人生动力不足而感到困惑。我总是引用鲁迅的话作回答:不要去找什么“导师”,要自己“联合起来”,寻找自己的路。

但我也总是给他们提出两条建议。一是信仰、价值理想,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而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基础。这就要趁年轻,在校学习时间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读书,特别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以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吸收得愈多愈广,精神底气愈足,就愈能在独立的选择、消化、融会、创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另一方面,信仰、理想又不是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所能构建起来的,这就必须有社会实践;因此,我建议他们,在校期间,在以主要精力读书的同时,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到中国社会底层,以了解真实的中国,和脚下的这块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建立某种血肉联系,这就为自己确立基本的人生理想、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的这两点建议,对讨论经典阅读,也是有意义的。它强调: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经典的选择与阅读,必须有开阔的视野,不仅要读古代经典,还要读现代经典,不仅要读中国经典,而且要读外国经典,不仅要读西方经典,还要读东方国家的经典,不仅要读文学经典,还要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等等,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吊死在一棵树上。

而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集中到一点,就是不要为读经典而读经典,目的是要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我们是为了“立人”而阅读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每年年终的时候,除了单位进行的考核外,许多人也都会习惯性地盘点一下一年做了些什么事情。作为老师除了要上课和搞科研这两项常规工作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要数一数今年又读了几本书,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阅读数量的统计自然也就只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罢了。

若从读书的数量来看,今年与往年“持平”——四十本左右,读书慢似乎已成了一个瓶颈,有时候看到一些荐书专家,声称自己几乎一天读一本书时,就格外仰慕。回过头来看看书架上日益增加的“藏书”,再想想自己阅读时的“龟速”,就难免让人气馁。

记得当年读完英国法史学者密尔松的《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时,还“庆祝”了一下,看了几集韩剧给自己放松,因为读这样的书,是对人的智力、耐力和理解力的莫大考验。而最初之所以选择读它,主要是出于备课这一很功利的需要:讲外法史要讲到英国法,英国人写的书当然是首选,原著看不懂,就只好看译著了。只是英国人的普通法,本来就淹没在一大堆的判例中,而密尔松的书又总也没个“结论”,所以看起来总是不得要领。等下一个学年开课,快要讲到英国法时,再拿出来翻看几页,这样断断续续一读就是几年。每年的开学季,会给各种层次的学生推荐参考书目,不过这本书却不在目录中,因为自己都没读懂。就这样过了几年,在通过其他书籍对英国史及英国法有了较多了解后,再翻出密尔松的这本书时,居然已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儿,于是终于一鼓作气把该书啃完了!该书曾经给人的“青面獠牙”,居然换成了“慈眉善目”!与读《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有类似经验的另一本书,则是美国学者约翰·赞恩的《法律的故事》,前后花了有十多年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给大一新生推荐的书,到他十年后读完了博士,做老师的才勉强把它读完,想想怪羞惭的。

不过,在今年的年终读书盘点中,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这些感受写出来,主要是想和以往纠缠于读书速度和数量的心态做个了断,因为我觉得今年读到了一本“好书”,这就是以前的专栏文章中也做过介绍的、美国学者莫提默·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在介绍了一系列读书的“技巧”后,该书以“书的金字塔”的比喻,对书做了一个分类。我们经常用“浩如烟海”来形容文献典籍图书资料的丰富与庞杂,即便是读书神速又能过目不忘之人,穷其一生也难以读完所有的书籍,这就难免让人发出“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叹。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却告诉我们,在这几百万册的书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对你的阅读技巧毫无帮助”。

第二种类型是那些“可以让你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的书,它们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谈论的也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这些书可能不会超过几千本,但值得读者去做一次分析阅读,当然,只读一次就可以将其放回书架,用不着再读第二遍!对这类书,我们可以常常翻阅一下,找出其特定的重点,或是重新复习一下其中的一些想法或片段,也就OK了。

而在这几千本书里,会有更少的一些,很可能不到一百种,却是即便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的书。因为当我们读完它,把它放回架上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忘不了这本书,一直想着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反应。”而当我们重读的时候,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其实,书籍还是原来的书籍,而改变的是你自己,原因是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心智已经成长了许多,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

对于更高层次的书,当我们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这是因为我们最初读它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才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伟大的书,“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在人世间海量的书籍中,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而且考虑到人们品味的差异等因素,这样的书数目还会更少。而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书在经历了人类智识和经验的检验后,确已成为传世经典,这样的书,值得所有人去阅读,并且是一读再读!

以这样的分类来回望曾经读过的书,会发现自己以前在各类书上投放了相同的精力,这是一种很不“经济”的阅读法。读书的目标应该是“读得好”,而不在于读得广,读得多。好的书,对读者的要求也很严格,“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这种“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一年能读懂几本,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也许,明年的阅读,就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开始?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