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春季学期教案(含教学计划)

约55170字。

北师大版七年语文春季学期

教案(含教学计划)

王 锋

二〇〇八年二月十四日

本教案包括以下四部分:

1、2007-2008学年度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P2)

2、2007-2008学年度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P5)

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内容分析(P6)

4、2007-2008学年度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P10)

1、2008年度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本期我讲授高三语文和七年级语文.现将本期七年级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教学工作仍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及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情况分析:

1、教材教学: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六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字词识记上升到阅读理解、品味鉴赏。写作无论篇幅还是内容都有了明确的提高。

2、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是处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不是很踏实,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学习方法单一,好多学生都不知怎么去学。但大多数人能清楚自己的责任,有学习的动力,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提高备课的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介绍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3、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重点,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名言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等。

5、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具体措施:

(一)、阅读: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课外阅读。

2、课内阅读:对于重点篇目要精讲,并要进行配套的训练。要重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3、课外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如推荐佳作、学生推荐佳作、摘抄作业、写读书笔记、阅读检测等。要通过专题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4、学生每周必须要有5000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每周要完成2000字以上文字摘抄,每月必须读一本文学名著,并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5、指导和训练重点: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踏实,还要肯花时间。而文言文的教学和训练又要贯穿整个学年,因此要由浅入深加大训练难度,扩大训练量。精讲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好文言文。

(二)、写作: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和作文本,分别用于阅读、随笔和作文写作。

2、进行分类训练:

(1)阅读、随笔(前边说了)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内容分析

一、教材构成部分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祖国”、“献身”、“奋斗”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格、逆流勇进、心志坚毅。继续着重培养精读能力,进一步学习“比较”阅读法,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略读实践。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心灵的欢歌、独特的自我、动人的事、寻常的人、抒发真情、感悟生活,涉及写的基本观念问题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春”字变形记、日+月+草=?、“活”与“死”的妙用、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语言“仪仗队”。

二、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

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先从当众口述开始,是说得“一样”有人听还是说得“不一样”有人听?

第二单元:在千古涛声的回响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的课程进入了春的主题。本单元的主读课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这一篇和上一册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一向是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毕竟是经典,在作者笔下,春天不但可见可闻,而且可嗅、可味、可触,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还有春天的人,丰富的手法,绚烂的色彩,让人直感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而另一篇林斤澜的《春风》,却只写风,北国的春风,能给人什么感觉呢?不妨比较一下各自的妙处。

春也是古人的最爱,“比较•探究”中,精选了几篇古代诗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叶绍翁《游园不值》、宋祁《玉楼春》、辛弃疾《鹧鸪天》、杜甫《春夜喜雨2007-2008学年度春季学期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

第一课 长 江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 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 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新词。

一、 导入新课: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