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散文的几种典型文体,你都了解吗?

五四时期散文艺术特征_散文五四特征时期艺术特点_五四时期现代散文的特征及影响

五四时期散文艺术特征_散文五四特征时期艺术特点_五四时期现代散文的特征及影响

曾朴:“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转引自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

鲁迅:“到‘五四’运动的时候,……小品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

朱自清:“五四”阶段散文创作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者,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漫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冼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

总之,“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文体风格各异,成绩甚至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散文这一文体形式自由,易于掌握,作者数众。同时散文比起其他文体,在“化传统”方面做得较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20年代散文的几种典型文体

1、鲁迅的“论战体”散文(杂文);2、周作人的“闲谈体”散文;

3、朱自清、冰心的“抒情美文”;4、冰心的“小诗体”散文;

5、梁遇春的“随笔体”散文;6、徐志摩的“自由体”散文;

一、鲁迅和“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即杂文。这是一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并成熟起来的“论战体”散文文体,即杂文。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专栏,随后《新生活》《新社会》等一些进步刊物也随之开设“随感录”专栏,从而形成了一个“随感录”散文的作家群,他们大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

“随感录”散文(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反映,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且个性纷呈。

鲁迅的杂文是一种具有战斗性的文艺随笔,后来被称为“文艺的轻骑兵”。其特点是“一味急进,宁为玉碎”,因鲁迅“性喜疑人”,故而“语多刻薄……尽是诛心之论”。杂文表现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两语便道破主题,文字辛辣干脆,冷嘲热讽,如“匕首和投枪”,“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郁达夫语)。

杂文这一文体在鲁迅手里创造、发展、成熟起来,并影响了后世许多作者。

散文诗鲁迅又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1919年8-9月间就写下散文诗《自言自语》和《古城》等,尝试以散文体式表现诗意题材。

《自言自语》与“随感录”式杂文的异同:

相同点:有感而发,言之有物;都是鲁迅这个时期的文艺散文尝试。

不同点:“随感录”是杂文,重时事、重评论,在内容上对种种社会问题进行艺术批评不允许虚构;而《自言自语》是文学创作,重诗意、重抒情,尊崇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

《自言自语》和“随感录”式杂文都是鲁迅在散文艺术的两个分支上进行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

二、周作人等人的“言志派”散文

“闲谈体”散文即所谓“言志派”散文,风格“亲切机智,平和冲淡”,融知识、哲理、趣味于一体。其写法趣味均与传统散文不同,它以个性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美质加以创造,比之明人小品它多了现代人意识;比之理性的西方随笔它调和了东方式的抒情气氛,又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它注入了中国风味的“闲适”调和剂。

“言志派”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集合叙事说理的成分于性情之中,追求情趣,传达人生情味,故令人回味。

周作人

周作人是“言志派”散文的代表,他将这种文体称为“抒情的论文”,因其亲切自然,又意味隽永,故可谓“富于艺术意味的闲谈”。这种闲谈的妙处在于从“自我”出发,在平凡事物上谈出动人的天理意趣。平凡事物经其点染,便发生了魔术般的变化。因此有人说,在周作人的散文园地,常会使人觉得“蔬菜比玫瑰花还要红艳可爱”,有时“苍蝇比天地命运那类大题目更为有趣”,周文最可人之处就在于它那一缕幽隽的趣味,其中既有人生的况味,亦有内心的情趣。

周作人(1885-1967),原名魁寿,曾用笔名周遐寿,字启明,号知堂,人称中国小品文之王。

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之一,是在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又分出闲适、清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散文作家。

周作人从翻译、评介外国文学作品走上文艺道路,留日时期曾与鲁迅合作翻译《域外小说集》,1918年1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论文《人的文学》,系统表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及文学主张,强调人性和个人价值。1921年参加文研会,起草文研会宣言,明确提出“文学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的现实主义主张。1921年6月发表《美文》,积极倡导艺术性散文。这些理论文章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周作人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运动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分化,周作人思想陷入混乱,对“一切提倡不免有些冷淡”(《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但仍“不息地负起他的使命”(郁达夫),写了一些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并与鲁迅一道创办《语丝》,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1927年“四、一二”后,周作人终于对革命失去热情,成为“闭户读书”的隐士,开始鼓吹“超脱隐逸”生活态度,认为“苟且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闭户读书论》)对马克思主义由不相信、反对发展到谩骂、攻击。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作人沦为汉奸,担任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华北教育总署署长,伪东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日寇投降后被逮捕,判刑十年,1949年1月提前释放。

周作人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著述有:

(1)1928年以前,创作早期;著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等散文集。

(2)1928年底-1937年,创作中期。著有《苦雨》《看云集》《夜读抄》《苦竹杂记》《苦茶随笔》《风雨谈》《艺术与生活》《知堂小品》《文载道文抄》《草木虫鱼》《瓜豆集》《知堂回想录》等散文集。

(3)1937-1945,创作后期。著有《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秉烛后谈》《书房一角》《立春以前》《苦口甘口》《如梦记》《过去的工作》《知堂乙酉文编》等散文集。

五四时期现代散文的特征及影响_散文五四特征时期艺术特点_五四时期散文艺术特征

周作人散文的平和冲淡,不只是一种写作上的特点,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风格与人生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周作人的散文与众不同,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

《乌篷船》所写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然而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周作人用艺术的态度品味生活,又用生活的艺术来充实他的散文小品,这种将生活与艺术糅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使雅趣与野趣融合,便提炼出一种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这种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灵魂。《乌篷船》于娓娓絮语中,显示出“智者”的博识与理智,亲切通达,而无“卖智与炫学”之嫌。

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体。前者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比较积极,但后者更能显示周作人的创作个性,且影响也更大。

俞平伯、钟敬文、冯文炳

俞平伯(1900-1990),现代著名散文家。有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等,收录了如《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散文名篇,散文文笔繁丽,注重营造一种朦胧、空灵的意境,透露出玄妙的哲理与伤感的思绪,追求名士意味,属于远离现实的一类。

钟敬文(1903-)擅长书写咏物类小品文和游记,如《荔枝》《茶》《黄叶小谈》等;游记作品往往情思清朗、文笔清隽,如《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等。

冯文炳(废名,1910-1967),擅长描摹山野乡村宁静的生活和平静的生活,对小人物寄予同情,平淡委婉,抒情气息浓郁,注重意境的传达。初时尚注重社会意义,后学习西方技巧,文风变得怪异。其作品《竹林的故事》名为小说,实则也是纪实散文。

三、朱自清、冰心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朱自清的抒情美文,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抒情文体,具有我国散文传统的美学风范,温柔敦厚,清丽雅致,因而被视为白话文的典范。郁达夫评价朱自清说:“文研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文之美,可用一个“清”字和一个“情”字概括。所谓“清”,即叙述文字的清新、清秀、清丽,纯净,文字妥帖精到,尤其表现在写景记事抒情方面。所谓“情”,即文章朴素却情深意浓,朱自清的“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或朴素,或丰腴;或庄重严肃,或诙谐幽默;或忧郁惆怅,或积极进取。在“情”字中折射出作者的精神世界、人格意趣、文化教养、社会观念、审美品格。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人,祖籍绍兴,祖父朱则余,号菊坡。父亲朱鸿钧,字小坡,读书人。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得名于苏东坡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号实秋。6岁时随父搬家至扬州,在《我是扬州人》文中曰“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悲欢离合,回想起来最有意思……在哪儿度过童年,就算哪儿是故乡。何况我们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算是扬州人的。”后赴北京读大学,加入文研会,20年代开始创作,兼写诗、散文,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1948年病逝。

著有散文集《背影》《你我》和诗文合集《踪迹》等,是“美文”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

朱自清散文的两大特色

(1)长于抒情

重情是朱自清散文最主要的特色。朱自清的文学活动从新诗开始,诗的重情特征影响了他的散文创作。朱自清的许多写景名篇都是融情入景,以情见长。他的散文描摹世态,则怀人抒情;写景状物,则融情于景;议论说理,则以理蕴情。总之,无论叙事、记人、写景还是说理,都贯注一个“情”字。如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的“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或朴素,或丰腴;或庄重严肃,或诙谐幽默;或忧郁惆怅,或积极进取。“情”字可以折射出朱自清的精神世界、人格意趣、文化教养、社会观念、审美品格。

(2)长于写景

擅长写景是朱自清散文的另一大特色,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花塘月色》《绿》等名篇,都表现出写景状物,观察细致的特点,仿佛国画中的工笔画。朱自清写景特色是描形、摹声、敷色、设喻、拟想,情景交融,面面俱到,一笔不苟,富丽典雅,将人们眼中见、心中有、却笔下无的景色闲闲叙来,细细描出,营造出情、理、趣、景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常引古典诗文,成为散文中的警策之处,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散文,这是他个人的特点,同时也显示了新一代文人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

冰心的“小诗体”散文

冰心(1900-1995),现代重要散文家,“美文”代表作家之一,散文以表现和歌咏母爱、童心、大自然为基本主题,反映出女性作家的思维特点和风格特色,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真善美”是冰心的艺术追求,散文内容上很少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而有的只是一缕情思、一种挚情、一点感喟、一种思念或哲思。散文风格上少写实多写意,追求空灵和缠绵的意趣,富于诗情画意。

冰心散文行文随意,较少结构的羁绊,但不同于徐志摩的自由无羁或周作人的舒徐自如,那是一种“半严谨的自由和有引导的飘逸”。文意上既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又受到东方古典文化熏陶,经过独特的艺术处理,形成一种独特美妙的韵味,清丽、飘逸、纯净、美好,深得读者喜爱。

梁遇春的“随笔体”散文

梁遇春(1904-1932)的随笔散文被称为中国的“伊里亚”(Essay)。受到查理·兰姆的影响很深,他的散文夹叙夹议、谈吐自如,词藻华美,想象丰富,还有着很明显的个性特征。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因不满现实而产生深刻的苦闷,又因勤学好读、醉心幻想,“做了许多好梦”虽然好梦不断被黑暗现实所击碎,但是他却不逃避人生,而用自己的思索关注人生。

其散文特点是:个性鲜明的絮语笔调;自然流畅,银线串珠式的行文结构;善于旁征博引、引类取比,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具有一种艳而不腻的词藻之美。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创造社作家散文的共同特点,是热烈率真、情绪昂奋,个性突出,行文自由,富于想象,感情浓烈。

郁达夫散文坦诚、率真、热情,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叙事抒情或纪行,均能够情景交融,抑扬变化,回环往复,富于情绪美和节奏美,有时愤世嫉俗,有时感时伤生,具有知识分子的正直,忧愤世事,哀怜自我。缺憾是缺乏节制,结构支离散漫。

郭沫若,散文透着浓郁诗情,主观情绪中交织着较明显的政治色彩,往往通过个人遭遇,向社会发出愤懑呼叫,如《月蚀》《卖书》等。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主要成就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批评的文字中“赋予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语丝”派散文家有林语堂、孙伏园、孙福熙、川岛等。

林语堂(1895-1976):《语丝》周刊的撰稿人,热心提倡幽默小品文的散文家之一.大力推介西方幽默理论,主张以“幽默的艺术”去揭示生活矛盾,针砭社会文明病。著有散文集《剪拂集》等。

另外,孙伏园著有散文集《伏园游记》;孙福熙有散文集《山野掇拾》、《归航》;川岛有散文集《月夜》。

“现代评论派”散文家:徐志摩、陈西滢等

徐志摩是“现代评论派”散文家代表,其散文是现代美文的典范之一。

徐志摩的散文率性纯情,文辞华丽,擅长夸饰,“大多属于冥想一类的小品”,能抓住“刹那间的灵通”,展开丰富想象,文章自由华丽,感情奔放恣肆一泻千里,行文舒卷自如,词采华美,充满自由潇洒的意志,而毫无结构的牵绊。有散文《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等。

另外,“现代评论派”散文家还有陈西滢等,陈西滢的创作以现代闲话为主,是“现代评论”的“闲话家”,著有散文集《西滢闲话》。其散文特点是行文流畅,学养深厚,议论时事,回忆故旧,讥讽时弊,有感而发,幽默从容,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