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博硕本联动乐学“性别诗学视野中的影视叙事”主题讲座

10月14日晚,文学院博硕本联动乐学项目“历山论坛”于教学三楼3235会议室如约举办。本期由2020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孟丽花为大家带来题为“性别诗学视野中的影视叙事”的主题讲座。主讲人以丰富的影视文学作品为例,联系现实展开分析,与同学们交流思想、探讨学术。

本次讲座历时两个小时,由一个节日(三八国际妇女节)和一个电影海报(《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海报)导入,指出节日慰问品的类型固定化现象和电影海报中男女主角形象的隐藏表达情况,并由此引出社会对女性的狭隘认知和刻板印象的问题,呼唤影视创作者在性别认知引导上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具体内容的讲述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从生理性别到社会性别、不同历史语境中性别问题的异同、影视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范式。

第一部分,孟丽花博士指出性别可分为先天的生理性别和后天的社会性别,在后者的文化建构中很多看不见的手左右着社会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认可程度。随后,她由卢梭和爱德华·克拉克的观点提出生理性别本质主义化这一问题,紧接着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性别二元化与刻板印象现象,认可了许知远“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这一观点。男性和女性同是性别偏见的受害者,我们应当适时的“忘掉”自己的性别。

第二部分,孟博士从中西方性别问题解决和女性主义发展差异的角度切入,指出西方的女权主义由女性主导并作为一个独立问题提出;中国性别问题的解决则始于男性呼吁、得益于政治变迁,因此女性缺乏参与感和认同感。她继而阐发对农耕文明、三纲五常、家国同构、父权制等历史包袱的思考,并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女戒》《烈女传》《春秋繁露》《七月与安生》《金锁记》《香魂女》《我的前半生》等材料例证剖析中国性别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第三部分,她将影视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范式细分为贤妻良母、红颜祸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失足女、“无脑”的少女和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五类,得出大部分创作者都习惯维护当前社会已有的性别偏见而非挑战它、虽然存在叙写新女性故事的作品但却十分有限的结论。“被看到是改变的开始”,怎样摆脱历史的惯性,甚至是性别意识上的倒退,是影视文学创作者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孟丽花博士亲和幽默的演讲风格得到了在场同学们的喜爱和赞许,讲述甫一结束,就引得学子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场面活跃。本次讲座可谓是一场丰富的思想文化盛宴,充分体现出文学院博硕本学生“同学习、共研究、齐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摄影:史艳丽)

供稿审核人:刘兆波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