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不喜欢李白,事实真的如此么?(深度好文)

这个问题本身是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本身肯定了宋朝人不喜欢李白,不待见李白,事实真的如此么?

一、宋朝人不喜欢李白的依据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编辑李、杜、韩、欧四家诗时,曾有意把李白列在最后。或问:“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太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耶?”答曰:“白之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至于杜甫,则……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又曰:“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在这段话中,王安石肯定了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但是否定了李白的格局,进一步推崇杜甫的诗在李白之上,又说李白见识污下,十之八九是说女人和酒。

由此引发了宋朝诗人对李白和杜甫诗歌高下的争论,因为杜甫的诗从格律方面更加工整,在立意方面更为符合家国情怀的主旋律,因此被王安石等极力推崇。

由此有人就认为宋朝人不喜欢李白。

书黄子思诗集后观点_书黄子思诗集后原文_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王安石为相剧照

二、宋朝人真的不喜欢李白么?

那么问题来了,这就说明宋朝人不喜欢李白么?我认为不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1、王安石能代表整个宋朝?

问题是宋朝人不喜欢李白,而这个宋朝人中间最主要的代表就是王安石,王安石是宋朝的大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官居相位,可以说对整个宋代的文化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所以他对李白的评论在当时肯定是具有权威性的,就像我们今天如果有个文学泰斗批评哪位作家,估计也会是附和者云集的。

但文学评论本是一己之见,即便有附和之声,也不能代表全部宋朝人,更何况在整个宋朝,写诗也无人能超越李杜的。

以一家之言就断定宋朝人不喜欢李白,也未免太以偏概全了。

书黄子思诗集后原文_书黄子思诗集后观点_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2、在两大高手中间推崇其中一个就一定是不喜欢另一个?

根据前面的史料记载我们知道,王安石贬抑李白也只是在与杜甫对比的基础上,认为李白在诗歌的思想内涵方面不及杜甫,并没有完全否定他的诗歌成就。而是杜甫的现实主义和家国情怀更符合宋朝人的价值取向。

我们说在拿两个人作比较的时候,肯定是各有优劣,而且评论者也会掺杂个人喜好,受个人见识的影响,王安石说李白的诗“十首九说妇人与酒”本就偏颇,而且王安石是个政治家,从他个人立场上来说,也会更注重诗歌的实用价值和政治意义,因此扬杜抑李也是理所当然的。

难道我们选出第一就一定是不喜欢第二么?这种推论也未免过于武断。

书黄子思诗集后观点_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_书黄子思诗集后原文

杜甫剧照

三、宋朝其他人对李白的评价如何

宋·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宋·苏轼: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李白谪仙诗》

宋·辛弃疾: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忆李白》

宋·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宋·孔平仲:“洒落风标真谪仙,精神犹恐笔难传。文章若出斯人手,壮浪雄豪一自然。”“太白之精出李白,诗中元帅酒家豪。”——《李白祠堂》

宋·韦骧:文章光燄本万丈,来此寂寞由谗挤。当时放荡沉清骨,因有声名不漂没。莫论楚屈与吴胥,谁有高才追彷佛。——《李白祠堂》

宋·李纲:谪仙英豪盖一世,醉使力士如使奴。——《读李白集用奴字韵》

宋·李弥逊:孤标尚想风尘外,佳句长留天地间。——《夏日宿广教寺风月清甚思李白敬亭诗有怀用似表弟韵》

宋·金君卿:谢公山下见孤坟,下阚平江万顷云。尽日舣舟空怅望,谪仙风骨在遗文。——《李白坟》

宋·徐钧:风骨神仙籍里人,诗狂酒圣且平生。开元一遇成何事,留得千秋万古名。——《李白》

李白醉酒图

以上还是宋朝诗人写李白诗歌中很少的一部分,经搜索,宋朝人写到李白的诗有上千首,多是称颂他的诗才和风骨。

所以,宋朝人到底有没有不待见李白,切勿断章取义拿王安石等几个人的评价做文章。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