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千古名句,你知道几个?!

唐代诗人宋之问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上元二年(675),年仅十九岁的宋之问考中进士,以一个少年俊才的形象华丽出场。

唐中宗时,沈佺期、宋之问首创唐诗的新声,从他们起,唐诗才有律诗及古今体之分,七言古诗,也于此时渐趋兴盛。于是,后人合称他们二人为“沈宋”。

徐坚曾评论宋之问的诗文“像优良的黄金和美好的玉石,用到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论其才学,"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

诗人好人多_诗好但是人品差的诗人_诗品好人品差的诗人

但论其人品,实在让人厌恶至极。宋之问为了加官进爵突破道德底线,给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亲捧溺器,责人杀死自己的外甥刘希夷,出卖自己的朋友张仲之,最终落得被赐死的下场。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道德沦丧、仪貌伟岸的无耻小人,却写出了很多别具一格、雅致清逸的千古名句;例如器宇不凡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是写出了游子的浓浓乡愁,全诗如下:

题解:

武则天执政时,热衷于各种文化活动,如赛诗、书法等。据说武则天某日赏游龙门石窟,诗兴大发,开展了一场“龙门赋诗夺锦袍”的活动。

有一个叫东方虬的人最先写成,把诗呈给武则天看。武则天阅后十分高兴,亲自把锦袍披到东方虬的身上。紧接着宋之问把诗献上。武则天认为更胜一筹,亲手从东方虬身上夺回锦袍,改赐宋之问。

诗人好人多_诗好但是人品差的诗人_诗品好人品差的诗人

武则天促进了文风昌盛,后世评价她“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武则天很赏识宋之问的才华,但据孟棨《本事诗·怨愤第四》记载,宋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所以武则天不喜欢宋之问近前侍候。

宋之问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攀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张氏兄弟"雅爱其才",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神龙政变”后,武则天下台,唐中宗复位,张易之兄弟被诛,宋之问被流放到岭南。

穷山恶水的岭南,让宋之问的日子十分难熬,他准备秘密逃回老家洛阳,途中经过湖北,渡过汉江,就离故乡不远了。作者以“渡汉江”为诗名,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

注释:

1.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2.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3.书:家书,指信件。

4.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诗好但是人品差的诗人_诗品好人品差的诗人_诗人好人多

赏析: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在偏远的岭南居住,几乎与世隔绝,与家人音讯全无,经过冬天又经历春天。

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诗人孤独落寞,思家心切的心情。一个“复”字,倍感诗人在岁月中的煎熬。这两个恰到好处的字,不露痕迹营造了一种思念至深的氛围,为后两句做了铺垫。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离故乡越近,内心越胆怯,以至于不敢跟从故乡来的人打问家乡人和事。

诗人从流放之地一路向北,见到从中原到南面的人,倍感亲切,自然很想知道故乡的所有消息。但是因为“情更怯”,不敢开口问一句话。

诗品好人品差的诗人_诗好但是人品差的诗人_诗人好人多

一个“怯”字,蕴含了太多离情别绪和内心情感,体现出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一方面离开家乡太久,急于想知道关于故乡的一切消息,但是一时不知如何打问,从何说起,心里有些羞怯。

另一方面,入朝为官多年,虽然看起来光宗耀祖,但是自己确实没有做多少光耀门楣的事,如今被贬,自折身份,这就不单单是羞怯,而是胆怯。

如果父亲知道自己为了当官,给张氏兄弟端过溺器;如果母亲知道自己为了获得高位亲自告发救命恩人张仲之;如果妻子知道自己为了得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版权将原创作者,也就是自己的外甥刘希夷活活掩埋;如果自己的少年伙伴知道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还会和自己好好玩耍吗?

作者没有交代。因为没有交代,才成就了这首自然至美、浑然天成、熨帖入微的五言绝句。

诗品好人品差的诗人_诗好但是人品差的诗人_诗人好人多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六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第一句中的“心画心声”,出自汉朝儒者扬雄所著的《扬子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杨雄认为,言为心声,书、字是心情的外在表现,通过言语或书字,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君子或是小人。

元好问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章的内容经过了人为的安排,更可以刻意包装、雕琢。观其文未必能够知其人。

换句话说,通过作品来认识作者并不可取。“文如其人”只是针对人品高尚,有文人风骨,不以谎言伪饰自己的作者。

例如杜甫、孟郊等人,作品中吟咏的严寒、酷暑、饥饿,都是对民间疾苦的真切揭示,有着自己的感同身受,所以有资格推己及人,写出伟大的诗篇。

诗好但是人品差的诗人_诗品好人品差的诗人_诗人好人多

当然人性是复杂的,这也决定了作品不一定不单纯。文学史上,“文如其人”和“文不如其人”,甚至“文反其人”都同时存在。例如李商隐在日常生活中甚为严谨,“实不接于风流”,而他的诗歌则涉及不少“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之类的千古绝唱。

而潘岳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诌事贾谧”的势利小人。但他的《闲居赋》却把厌弃功名利禄之情表现得真挚感人,所以元好问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这种“心画失真”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鲜见。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认为:“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一方面和现实生活细枝末节休戚相关,又有超现实、超时空的另一面。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顶峰,唐诗的繁荣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繁荣,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诗好但是人品差的诗人_诗人好人多_诗品好人品差的诗人

例如,初唐社会安定,国力上升,而此时诗风却浮于虚华;中唐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唐诗却异彩纷呈。诗文立命的深层含义恰恰是在为了遮蔽真我。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读者,要学会透过文字读出背后的真情。例如宋之问的这首《渡汉江》,当读者孤立地读这首诗的时候,诗的含义便大大超越了作者的本意。

宋之问还有一首《度大庾岭》:

这是他去岭南的路上所写,他用到了“泪尽”和“不敢恨”这些字句,或许这是他对自己所做不耻之事的忏悔吧。

只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伟大的作家。这两首文采风流的诗,或许是他迷失自我之后,以忏悔的诗心写就了瞻丽精严的作品。

这个首鼠两端,欲壑难填、人格分裂,诗品高于人品的宋之问,最终在流放之地桂州被唐玄宗赐死。然而,他的诗作依旧在岁月长河中散发出煜煜华彩。

#唐诗宋词元曲#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