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说法:果戈里不是“苏联作家”?

各位看官不必太激动,题主语文老师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有来历的,并非是独家创造。

不过,要先纠正一下,果戈里不是“苏联作家”。果戈里生卒年是1805年-1852年,而苏联的存在时间是1922年-1991年,因此果戈里不是“苏联作家”,应该称为“俄国作家”。

狂人日记体裁_《狂人日记》的体裁_日记体裁狂人怎么写

果戈里(1809-1852),俄国作家。【来网侵删】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确写过一篇叫《狂人日记》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834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1918年)早了整整84年。果戈里小说同样是日记体,主要内容大致是:主人公“我”能够听懂狗的语言,暗恋司长的女儿,去狗窝里寻找狗狗们来往的信件,得知司长的女儿不爱自己,就发了疯,幻想自己是西班牙的国王费迪南八世,即使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还以为是西班牙的王室呢。

日记体裁狂人怎么写_《狂人日记》的体裁_狂人日记体裁

果戈里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并不避讳自己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1935年)中就“自曝”说:

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

整体上看,果戈里、鲁迅的两部《狂人日记》题目相同,体裁和形式也相同,且都采用了以狗喻人的手法,结尾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茅盾先生说“《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但鲁迅在体裁上(日记体)的创新却是模仿果戈里的。

然而鲁迅借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受到后者很大的启发,但说不上是“抄袭”,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罢了。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继续说:

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这并非单是鲁迅的“自卖自夸”。果戈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在等级森严的俄国社会里,小人物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作者给予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通过一个“被迫害狂”的感受,揭示出家族制度和礼教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呼吁人们起来“教救孩子”,拯救中国的未来。

《狂人日记》的体裁_狂人日记体裁_日记体裁狂人怎么写

“吃人”【来网侵删】

又及:法国小说家莫泊桑1887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奥尔拉()》的短篇小说,也有人译为《狂人日记》,同样是日记体,记录了主人公逐渐陷入疯狂的过程。小说由43则长短不一的日记组成。鲁迅很有可能也受到了本篇的影响。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

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作家写作品免不了都有前人作品的“大背景”,借鉴是免不了的,也是有益的。但“借鉴”和“抄袭”是两码事,把“抄袭”说成“借鉴”就有些脸皮厚,但若把“借鉴”说成“抄袭”,(如果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或许就有些别有用心了。

日记体裁狂人怎么写_《狂人日记》的体裁_狂人日记体裁

【来网侵删】

“鲁迅《狂人日记》是‘抄袭’果戈里同名小说”的谣言之所以流行,即使是教书育人的语文老师耳食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讲给学生听,大约是这样的心理作祟:鲁迅这样厉害的作家,竟然也“抄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也不过尔尔,于是鲁迅也不足道;而我知道,你们不知道,《狂人日记》是“抄袭”的,于是我要炫耀一下,我最厉害的!

狂人日记体裁_《狂人日记》的体裁_日记体裁狂人怎么写

【来网侵删】

“抄袭说”于鲁迅并没有什么伤害,先生不过一笑哂之而已。然而,这样错误的信息由当代语文老师之口说出,我很担心,这可能会危害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精神,使得学生产生对鲁迅的幻灭之感,以为鲁迅不过抄来抄去而已,“文思革”之称水分很大,支持鲁迅不过都是不学无术之辈等等,于是目空一切,幻灭一切,以为世界皆是瞒和骗……这是很有害的。

当然,希望这些揣想不过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还是希望这位语文老师,将“抄袭”之说来龙去脉向学生讲清楚,而不是红口白牙地就说“鲁迅《狂人日记》就是抄袭果戈里的同名小说”,误人子弟,罪过大矣。

日记体裁狂人怎么写_狂人日记体裁_《狂人日记》的体裁

“救救孩子”【来网侵删】

以上。有帮助,请点个赞~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