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洋(—),男,山东曹县人,菏泽学院中文系讲师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万海洋(—),男,山东曹县人,菏泽学院中文系讲师。(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摘要:巴赫金“狂欢化诗学”揭示了“狂欢化”对作家艺术思维和体裁形式的影响,对文学与人学的关系进行重新阐释,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文学观念的层面上,巴赫金独树一帜地宣称:文学是一场“狂欢化”的活动,一切本真意义的文学应具有“狂欢化”的精神,呈现“狂欢化”的美学品格。关键词:狂欢化诗学;理论蕴含;文学与人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思想经过数十年才被人们发现、理解,并为西方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叙述学、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诸种流派所接纳,从而不断汇入世界文学理论的主流之中。巴赫金在文艺理论领域标新立异,提出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理论问题———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赫罗诺托普”理论等。“狂欢化诗学”是巴赫金文艺观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巴赫金的整个批评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巴赫金从发表第一部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起,几乎从未间断过对“狂欢化诗学”的研究。为深化对“狂欢化诗学”理论的认识,有必要对其加以认真的探讨和研究。

“狂欢化诗学”的理论蕴含狂欢化,是一种独特的文艺思维方式,是一种艺术地把握生活的认知方式。黑格尔曾经指出:“形象的表现方式正是他(艺术家)的感觉和知觉的方式”。艺术形式总是渗透着作家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对人类丰富心灵的理解,体现着作家如何把握、感知、建构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所以,狂欢化的艺术思维方式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把握和认知方式。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所形成的狂欢式思维对作家的艺术思维、艺术视觉有重要影响,它能帮助作家深入揭示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深层的东西。在中外作家的笔下,狂欢式的怪诞成为文学与现实的对话方式,这种方式以一种独特的感觉视角体验时代现实,欢送旧世界,笑迎新时代。但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渗入到文学中,它不是关于自由和平等的抽象观念,而是以生活形式加以体验的、具体感性的“思想”。移植到文学中的狂欢形式或形象,使相应的情节中的场景,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或者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譬如对文学的艺术思维产生巨大影响的加冕仪式,在创造艺术形象和架构作品方面,决定了一种脱冕型结构。巴赫金举出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加冕仪式是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表现的,从而印证了狂欢文化与文学的内在联姻,揭示了狂欢化的艺术思维建构文学的具体操作性和可能性,尤其阐明了狂欢化的文学思维方式不是一个封闭性的自足体,而是一种充满生机,具有无限创造力的开放体系。

狂欢化的艺术思维,赋予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体裁的多样化和对话性。巴赫金指出:“在欧洲文学的发展中,狂欢化一直帮助人们摧毁不同体裁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狂欢化反对文学的单色调,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多种因素不同寻常的综合,如各种文类、各种语言、各种手法等的综合运用。这样以来,狂欢化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文本中建立了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在狂欢化的文学世界里,狂欢精神消除一切界限,径渭分明的因素非同寻常地排列组合,混杂交织,形成了狂欢体形象独特的结构特点:“这种形象力图在自身中能包括事物形成中的两极,或对照事物中的双方,并且把他们结合起来,如诞生一死亡、少年一老年、上一下、正面一背面、夸赞一斥骂、肯定一否定、悲剧性一喜剧性,如此等等。而且,这种二而一的形象,依据纸牌上人头象的原则,上一端要反映在下一端。这一点可以表述如下:两个对立面走到一起,互相对望、互相反映在对方眼里,互相熟悉,互相理解”[从而,独自走向对话,独断走向开放,一切人、一切物都应该互相熟识、互相了解,应该互相交往,面对面走到一起,并且要互相“搭话”,一切均应通过对话关系相互投射、相互辉映。

狂欢体的自由,使一切分离开来的遥远的东西,都集到一个空间和时间点上,进行对话和交往。因此,狂欢化的文学,充满了双重性和相对性,充满了对话的泛音,一切意义均在对话中产生,而对话是不可且不能终止的,狂欢化文学具有了显而易见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狂欢化的文学观念,以狂欢的思维结构颠覆了常规的思维结构,而文学的意义却在破解中获得了新生。一方面,狂欢式的思维,把世界颠倒来看,正反面一起来看,把一切表面上稳定、成型的事物相对化了,体现出一种交替和变化的精神,一种除旧布新的精神,从而呈现出浓厚的双重性和未完成性。另一方面,狂欢式思维带来了构成文学体裁的新力量,民间狂欢文化对文学体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内容,还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基础,而狂欢仪式中纷繁多类的文化体裁,带来了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杂语性。总之,狂欢文化所体现出的对话精神和更新精神使文学成为永远开放的文学。“狂欢化诗学”是对文学与人学关系的重新阐释人与文学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脱离开人的需要,文学便无价值可言。所以,“文学是人学”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命题。事实上,人类对文学本质意义的探求,始终是以“人”为轴心的。

每一种探索都怀有让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激情和期待。文学不仅是人生喜剧的舞台,而更多地承担了人类悲苦命运的诉说。对人类命运的沉思,对人类生存困境所发出的悲悯与浩叹,使文学从对一个崇高个体的自我观照提升到对人类窘迫境遇的整体性思考,由感性的个体命运进入到理性的历史沉思,文学由此而获得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历史烛照。“文学是人学”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课题,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师们对此倾注了无尽的热情和深邃的沉思。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消除了文学的异化状态,还原其本真面目。文学不是屈服于个人欲望与权力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文学不是一己的情感表现和心灵言说,文学也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结构体,文学是人学,是人之存在的“诗性之思”,而且,文学对人之存在的思考不是悬浮真空的玄思妙想,而是贴近大地的生灵,为存在而存在。文学是人类自我观照的方式,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通道,是人类自我审美的一种高级形式,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由此而跃为意识形态之上而成为人类普遍的情感。对人的关怀,是文学的终极关怀,而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文学的关怀之关怀,文学始终在精细而深刻地探寻着:人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正是在此意义上,巴赫金的文学观念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巴赫金对人类的存在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生存空间:自由地交往和对话。交往和对话,是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本质精神的体现,他对文学的所有言说都体现着交往和对话的精神意蕴。如果说文学在想象中改造现实生活,那么,巴赫金期望文学真正成为人类得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在文学的世界里,人类能够平等而自由地交往,让受现实挤压的心灵得以自由地舒展,从而减轻人类的生存压迫,在心灵得到休憩之后,人类重新面对未来的生活。巴赫 金的期待,是使文学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的位置,充当 平衡器、缓冲剂的作用,让文学成为一种活动,成为 蕴含着人文情怀的审美话语的建构与解释活动,而 文学作品则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审美对 话的媒介。 强调文学对人的关怀,旨在文学是人类文化生 活的一部分,但文学并不是人类生存于世的精神导 师,文学只是现实生活中的缓冲剂、平衡器而已。自 然,对人类存在的关怀,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体现 在文学活动之中。而关怀人类的存在,并不是文学 所独有的精神,哲学、宗教、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 是以人为本。况且,人类生存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 是文学的功能所无法解决的。但文学作为人类的文 化活动,在想象中实现对现实的改造,以期暂时远离 尘世的纷扰和喧嚣,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 并以此来激发人类的生命潜能,由此而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让 人类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由而平等地生存于世。

一 句话,文学是人类从事的狂欢活动,如降临凡间的精 灵,烛照人类的精神生活,召唤幸福和自由。这是巴 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所带给人们的重要启示。 “狂欢化诗学”的现实意义狂欢是人类生活的内在需要,狂欢,不仅仅作为 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而得以存在,更以其对生命的 感悟和体验烛照人类的精神空间。狂欢似一场游 戏,自绝于日常世态人生,按照一种理想中的模式, 以一种虚幻化的方式生存于世。但是,这种虚幻化 让生命在一种既无束缚又无社会负重的本真状态之 中,为其单纯的存在而存在, 并为此感到由衷的喜 悦。这是游戏的本质意义。狂欢是游戏的最终归宿 和最高境界。狂欢最充分地体现了平等自在的生命 乐趣,将人类的生命力推向了极致。它通过对严肃 姿态的解构,在自由自在、不拘形迹的气氛中,使生 命在一种极度的陶醉感中得以尽兴。诙谐是通往狂 欢之路,诙谐的原则是狂欢节仪式的组织原则,没有 诙谐就没有狂欢意识所需要的快感。诙谐,借助于 对严肃性的解构,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生命的潜能,让 生命突破禁忌, 进入到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境地。 诗性的诙谐蕴含着“人的解放”的精神主旨,它赋予 了诙谐的笑与乐以巨大的生命的激情,而呈现为一 种狂欢的姿态。

狂欢的本质品格不是一厢情愿的异想天开,或 者是一意孤行的逃避现实,它是人类想象力的生动 展示,这既可以是对实际世界的无可奈何的软弱逃 避,又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知难而进的顽强挑战,而 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通过想象力的空前活跃而 使人类生命的自由意志得以尽情释放,最终让生命 的自由精神弹奏出最强音。可以说,狂欢的真正魅 力在于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张扬。狂欢化文学正体 现了这一精神的旨归所在。 文学艺术既仿造日常生活又超越现实世界,而 文学的独特魅力在于这两股貌似相悖的冲动所构成 的“张力”。这个“张力场”的中心便是人类对可能生 活的发现、文学通过自身的独特形式传达着人类普 遍的审美的情怀,描绘出生命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 以满足人类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张扬。狂欢精神对 文学的浸淫和渗透,使文学真正成为人类存在的“诗 性之思”,在狂欢化的文学世界里,人类自由自在,释 放生命的激情。 四、小结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对 “狂欢化诗学”的实证分析显示了狂欢化仪式在文学 层面上的丰富理论蕴含和理论价值。巴赫金以一位 诗学大师的理论激情和理论震撼力,使人们不仅从 狂欢化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了纷繁万状的生活原生 态和价值观念多元的世界,同时也从狂欢化的形象 特征中领略到了狂欢化的精神和世界感受所带来的 生命的自由自在。

更为重要的是,巴赫金逐步揭示 了狂欢化艺术思维的影响和狂欢化对体裁形式的影 “狂欢化诗学”的旨意也正体现了文学的这一特性。由此, “狂欢化”应该成为文学的内在特性之一。 一切本真意义的文学都会浸淫着“狂欢化”的精神, 呈现出“狂欢化”的美学品格。正是“狂欢化”理论的 独特性使其具有日久弥新的美学特质,为文学理论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钱中文主编.巴赫金: 《诗学与访谈》[ 石家庄:河北教育 出版社,. 张开众.开放人格———巴赫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Wan China) :’s “ ”, ’s art forms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