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重演,但却是惊人的相似!

作者为本社全媒体记者

历史不会重演,但却是惊人的相似!家乐福前脚卖身苏宁,日本百货巨头后脚就宣布,将关闭中国门店走人。

6月25日下午,日本高岛屋百货宣布,将清算并解散其海外子公司上海高岛屋百货有限公司,将于8月25日召开相关的临时股东大会,店铺预定于同日关闭。消息一出,引起业内极大关注。

上海百货商店_上海百货店门头_上海百货店有哪些

高岛屋方面称,上海高岛屋受国内消费结构、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实体店消费低迷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门店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做出歇业决定。上海高岛屋百货于2012年开业,已营业近7个年头。据高岛屋公布的信息显示,过去三年以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自2017年起,业绩期的营业利润分别为亏损98万、114万、866万人民币。上海高岛屋百货年营业额约5亿左右,但亏损由来已久,歇业传闻已有2~3月。

上海高岛屋百货公司在2009年2月24日注册成立,上海高岛屋百货则是2012年12月开业,这是高岛屋进军中国的第一家门店(至今没有开出第二家),也是唯一一家门店。这也就是说,高岛屋要退出中国了!

“高岛屋进入中国的时机不太好,当时正值百货行业处于下降周期。”RET睿意德华东区总经理周长青说。

实际上,近两三个月来,上海高岛屋内部及商户间已有门店即将歇业的传闻,但突然被通知需在两个月后撤离,仍令不少商家措手不及。特别是那些施行会员制的生活服务类商家,面临联系门店会员、并寻找新商业铺位等棘手问题。

掐指一算,这家百货巨头在上海已有7年历史,居然毫无存在感,照这么看,关门也是迟早的事了!

0 1

关店背后

1.内部经营问题

2013年,上海高岛屋就调整了管理层并调低销售目标,高岛屋高层表示,由于零售市场局势严峻,因此上海高岛屋首年度销售目标从130亿日元下调至80亿日元的基础上再次下调到50亿~60亿日元。且由于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因此其未来转向力拓海外市场。相比欧美市场,高岛屋更适合亚洲市场,所以其此前关闭其美国门店,集中亚洲拓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上海高岛屋还重新调整品牌,增加兰蔻、Hello Kitty下午茶、满记甜品等大众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并大量招商独家品牌,且引入儿童俱乐部、母婴室等服务,高岛屋还希望借助上海高岛屋来强化电商业务。

可惜,品牌调整并不是十分成功,到2014年,整改过一轮的上海高岛屋百货依旧没有摆脱人气低迷的瓶颈。当时在上海高岛屋百货店内看到,1至7层顾客稀少,甚至部分楼层有些商铺已经撤离了,仅地下1层的超市还稍有些人气。

之后,高岛屋方面表示,上海高岛屋会进行自营模式转型,未来将培养更多买手从日本直接采购引入更多独家商品。2014年,上海高岛屋约6%的营业面积为自营,其计划到第二年春天完成第一阶段转型,自营的营业面积将达10%左右,未来希望自营的营业面积可达15%~20%。

尽管高岛屋的业绩曾有所好转,并作出了2020年扭亏为盈的期望,但业内最终还是没能等来高岛屋的好消息。据悉,上海高岛屋物业租金高昂(年租金近1亿元),租金占营业额的比重高达近20%,营销推广费用每月预算超过一百万元,加之日方员工工资成本均高于同行,虽一度获得业主减租优惠(月租金超过774万元),仍没能坚持下来。

2.百货行业走向没落

高岛屋在中国的这7年,其实也是百货业在中国急剧没落的7年。目前行业内头部品牌的银泰百货,也是借助阿里的平台资源,以及升级改造很彻底的全链路数字化,才得以保持业绩相对稳固,并在部分品类和经营效率上,保持着稳中有增的可喜局面。

有业内人士分析,高岛屋在日本的不少门店已转型为购物中心来谋求生存和发展,比如东京日本桥商圈店。而上海的高岛屋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项目体量、设计定位上都存在尴尬之处,比如离徐家汇、天山虹桥商圈太近,商业竞争过于激烈。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冲击,传统百货店一直走向衰退,很多传统百货店的发展也都遇到了瓶颈。“像高岛屋这种百货店仍然是依靠过去传统的品牌资源,提供以零售为主的商业模式,导致生存压力加大,也使得百货店不得不面临转型。”

上海百货商店_上海百货店门头_上海百货店有哪些

而整个中国百货业,因为90年代批量崛起的高峰期,也导致今天整体进入到20年的相对疲软期。大量内部设备老旧、卖场结构过时、重购物轻体验的现状,以至于如今百货业的发展,更像是一个“关店、亏损”的现状。

对此,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日本百货店曾经在中国也是非常火爆的。但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冲击,传统百货店一直走向衰退,很多传统百货的发展也都遇到了瓶颈。消费者对百货的需求逐渐下降,更倾向于生活方式中心,注重娱乐性、体验性。商场也应该向更多综合消费、体验、娱乐等丰富组合方向发展。

02

两大致命错误

上海百货店门头_上海百货商店_上海百货店有哪些

仅仅6.2万方的体量,又没有足够的规模效应,甚至难以满足古北新区这批大中产见多识广的刁钻胃口。

身边有很多朋友,他们在日本旅游时,宁愿安排时间,专程去参观高岛屋,也不愿在上海的高岛屋消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将“高岛屋”当成一个景点,而不是零售消费时的必须去处。

网友对上海高岛屋百货的普遍评价是:人少、贵、环境和餐厅很不错;除了地下一层的超市和7楼的餐饮区以外,其实真的没看到有什么顾客。

值得一提的是,高岛屋关店消息一出,众网友既没有拍手叫好,也没有一脸严肃地分析离开的原因,反而是一脸茫然,纷纷表示“听都没听过”“啥时候有的”。

“其实日系百货本身的自营能力是很好的,还有很多独家的自有品牌,这也是其在日本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这些日本自有品牌或者所谓的高品质小众品牌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并不高,很难让中国顾客接受与购买。中国消费者和日本消费者的习惯也不同,有些家居生活用品在日本被认为很实用,但在中国消费者看来却并不具备购买的必要,所以其几次品牌调整都收效甚微。此外,上海高岛屋的地理位置也有些尴尬,人流较少。”资深零售业分析人士沈军认为。

03

总结

这7年,上海高岛屋经历了几轮的大调整。如加大餐饮、咖啡、儿童业态的比例,下调服饰品牌比例,调整自营品牌,拟转型自营买手制,新增日本馆、杂货区、新鲜市集超市等全新业态。

或许,高岛屋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利用国人对日本品牌的信任做有效传播。如果打造出一个完全日本品牌的认知定位,也许会成就这个企业,把日本最好的品牌、日本人的工匠文化及情怀,真正带给上海。

由此可见,其实日本人并不擅长做传播。未来日本企业如果借助中国的人营销,坚持自己的工匠制造精神,那么就能在中国市场很好地生存下来。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