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宇:《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陈超群绘制《归全返真王重阳真人传道》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论诗教_论诗教_论诗教

甲午冬西安讲学游重阳宫怀王重阳七律

文武奇才志未伸,何妨遁迹悟全真。

融通三教开生面,戒律森严出圣神。

大道逢君雄气象,玄门自此得因循。

不知天命之精义,世上仍多活死人。

田茂泉教授评:

彬宇先生首次做客西安交通大学,是应该校人文学院之邀,于2011年担任该校《学而讲坛》的主讲嘉宾,后又于2014年冬应邀到西安交通大学讲学。这首诗正是在讲学结束后游重阳宫时所写,此诗先述重阳入道之因缘,次论其于道教乃至中华文化之贡献,再说其承前启后之历史地位,最后以警语訄言作结。

文武奇才志未伸,何妨遁迹悟全真。

此句略说重阳之入道因缘,言简、意精而传神。重阳生当兵燹乱世,恰逢道衰关口;怀不世之才而因缘暌违,遁迹入道门而一悟绝人。

文武奇才志未伸。王重阳(1112-1170),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本名王中孚,字允卿,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善于属文,才思敏捷”(《甘水仙源录》),“才名拔俗,早通经史”(《金莲正宗记》)。他不仅精通文墨,而且武略出众。“膂力倍人”(《金莲正宗记》),“善骑射,勇健绝伦”(《甘水仙源录》),可谓“文武奇才”。

他“美须眉,躯干雄伟;志倜傥,不拘小节”(《七真年谱》),又“任气而好侠”(《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气象浑厚,……声如钟,面如玉,清风飘飘,紫气郁郁,有湖海之相焉”(《金莲正宗记》)。他志向远大,允文允武,为救万民于刀俎之下而弃文从武,曾得中武举甲科(即坊间所谓的“武状元”)然未被重用。加之天眷(1138-1140)初遭家财被盗之厄,其救民于倒悬之志向已难得展施。此即诗中所谓“志未伸”。

何妨遁迹悟全真。相传王重阳在甘河镇、醴泉镇接连遇异人授予修真口诀,并为他改名王嚞,字知明,号重阳子。于是他安顿好家人,于1161年在南时村凿洞穴隐居修道,封高数尺,圹深丈余,称为“活死人墓”。三年后迁居刘蒋村筑庵继续修炼。刘蒋村茅庵故址即今全真教祖庭重阳万寿宫所在地。全真者,既指“全精、全气、全神”三全,也指后来全真修行中的“真功”与“真行”两全。以澄心定慧、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以、与物无私为真行。

融通三教开生面,戒律森严出圣神。

此句通论王重阳于道教乃至中国文化之贡献。他三教搜来作一家,他重振道戒之威仪;他与七子成眷侣,他教化东海之三州。

融通三教开生面。王重阳创立全真之始,即以融通儒、释、道三教为创教宗旨。他大力宣称“三教合一”,他在胶东半岛的登州、莱州和宁海州相继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等五个全真教民间组织,都冠以“三教”之名。王重阳在他所作《孙公问三教》诗中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又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诗中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在《永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总之是提倡三教合一的。全真教徒遵其教导,兼习《孝敬》《般若心经》《道德经》《清静经》等三教经典。他在道教中融通三教而创立全真教的做法,与宋代儒家融摄释道而创立理学的成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中华文化之传承发展居功甚伟。在教义思想上,王重阳以融通三教的方式对传统道教进行了革新,试图恢复老子“清静无为”之说,一改北宋末年道教的倾颓气象;在修行实践上,提倡性命双修,先性后命,开创功行两全以成仙得道的修行模式;在教规教制上,吸纳佛教出家制度和戒律思想,创立了道教出家住庵修行的“丛林”制度。由此,王重阳打破了北宋末年道教的倾颓局面,为道教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境界。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宋末以后,“人鉴林灵素辈之误国,对道家渐失信仰,王重阳崛起而改革之,河北景从,本无藉乎传统也”。

戒律森严出圣神。王重阳在其所撰《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重阳全真集》中,初步建设了道教的组织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戒律和清规,为后世全真教制定完善的教制奠定了基础。如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王重阳指出:“凡人学道,先须依此一十二字:断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又如《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第一先须持戒,清净忍辱,慈悲十善,断除十恶,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忠君王,孝敬父母师资。”此类戒律实际上是全真教“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修炼理论之“性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清代王常月的“三坛大戒”甚至成为修道成仙的主要方式。唯有严守戒律,方可内心清静、明心见性,从而“出圣神”。

大道逢君雄气象,玄门自此得因循。

此句综论王重阳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前为“继往”,后为“开来”,他一扫道教虚荒之暮气,辟开全真之畛域。他继承老子之清静,萃取儒释之精华;他鼎新教义、教规、修行法,为后世确立新范式。

大道逢君雄气象。北宋末年,因宋徽宗崇道无节,一些钻营之人加入道教,对道教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以融通三教为基础,试图重回老子清静无为之说,提倡清静苦修,因此在以文化多元、包容、开放为特点的昆嵛山和胶东半岛一带流布日广,声势日隆,使人们对道教刮目视之,作为三教之一的道教终得以宏阔壮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如此,作为动荡乱世的全真教,其所继承的不仅仅是道教的学说,而且还有儒家的文化传统,扮演了教化世俗伦常、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此可谓“继往”。

玄门自此得因循。王重阳在教义理论、教制教规,修行实践等方面为全真教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依据。其修性的理论明显受到了佛家的影响,其对于伦常规范的说教则有儒家思想的痕迹。他为道众订立的道教戒律,重新恢复了道教的清修传统,将北宋末年道教的虚荒气象荡涤殆尽。他提倡的“先性后命”的修行径路,为后世全真教修炼确立了基本范式。此可谓“开来”。

不知天命之精义,世上仍多活死人。

此句可谓警世之言,启迷之论。重阳劝化,意在使人全其本来之真性;此处醒世,端在令人重归修德之正途。

《重阳全真集》所谓“真如之妙性,本来之面目”,即此处天命之精义。全真修道,乃是由后天返先天,明心见性,彻悟心源。今日之人,果能立足当下,于洒扫应对、动静语默、行住坐卧,皆能以仁义行之,以道德持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则可谓知天命之君子,不亦快哉!然而世人常常沉湎于物欲之追求,倒悬于名利之沟壑,而不知自反,乃至以非为是,以是为非,颠倒梦想,所谓“莫名其妙生,稀里糊涂活,无可奈何死”,活脱脱一个行尸走肉的活死人形象。此处彬宇先生巧妙反用王重阳“活死人”一语(王重阳自谓“活死人”,是灰心灭迹、清静隐居之意),旨在警醒世人,当着力提升一己德性之涵养,致力个人精神之提升——奈何世人多不醒,訄言总作妄言听?

同时,“活死人”的本义是指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又深觉无奈,于是灰心灭迹、绝意世俗。结合上句“不知天命之精义”,也是希望当政者,能让更多的有识有能之士得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然社会上“活死人”必然会越来越多,把许多像王重阳这样的大才变成了“活死人”,对国家而言,也是重大损失。此句极含深意,不细思决难知。

元代商挺有《题甘河遇仙宫》诗一阙,可与彬宇先生此诗互参互照:

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履。

佐汉开鸿基,矻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

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

重阳起全真,高视乃阔步,

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

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

人传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于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

我经大患余,一洗尘世虑,

巾车徜西归。拟借茅庵住。

明月清风前,曳杖甘河路。

成语解释:

归全返真:回复到完满的本原的境界。唐·白居易《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序》:“无子孙忧,屈伸宠辱,委顺而已,未尝一日戚戚其心颜,以至于归全返真,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

(2014年彬宇先生在西安交大讲学)

张红星教授注:

遁迹:亦作“遯蹟”。亦作“遯迹”。犹隐居;隐迹。《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南朝·宋·鲍照《秋夜诗》之二:“遁迹避纷喧,货农栖寂寞。”唐·许浑《泛溪》诗:“遯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全真:本指保全天性。《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旧唐书‧高祖纪》:“且老氏垂化,本贵沖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后也指王重阳所创立的道家全真派。明·唐顺之《赠都督万鹿园四首次思节韵》之一:“几年枯寂学全真,一握兵机运鬼神。”也指出家的道士。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油镬虽热,全真不傍,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西游记》第三七回:“忽然钟南山来了个全真,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白云观》:“真人登州栖霞人,名处机,号长春子,年十九,为全真。”

融通:融会贯通、融合通达。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道识虚远,表里融通。”明·宋濂《<白云稿>序》:“经乃圣人所定,实犹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莫不系焉覆焉,皆一气周流而融通之。”

森严:严明;严格。《新唐书‧文艺传序》:“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清·李渔《风筝误‧逼婚》:“小姪行兵之际,纪律森严,不掳民间一妇。”

圣神:圣人和神人,泛称古代的圣人。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明·王世贞《二酉山房记》:“上而皇帝王霸之猷,贤哲圣神之蕴,下及乎九流百氏,亡所不讨覈。”

气象:犹气概,气派。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摺:“恨不的莽拳头打挫牙关,八面威气象全无,十石力身躯软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侣笙出落得精神焕发……眉宇间还带几分威严气象。”

玄门:语出《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因以“玄门”指道教。《魏书‧礼志一》:“世宗优游在上,致意玄门,儒业文风,顾有未洽。”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耽释道》:“李德裕相公性好玄门,往往冠褐,修彭祖房中之术,求茅君点化之功。”

因循:沿袭;承袭;继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后汉书‧梁统传》:“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北齐书‧文宣帝纪论》:“显祖因循鸿业,内外协从,自朝及野,群心属望。”

天命: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即廖彬宇先生在《干支哲学》中说的“天命是天道(规律)自然演化而成的过程与结果。过程叫运,总体叫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

精义:精深微妙的义理。晋·曹摅《思友人》诗:“精义测神奥,清机发妙理。”宋·王安石《谢手诏索文字表》:“绍明精义,允属休辰。”

活死人:谓生时屏绝人事,以死自比的人。清·翟灏《通俗编‧品目》:“《郑元祐集》有《活死人窝歌》,为鄱阳胡道元赋。”此处诗人是形容“行尸走肉”。

(2015年1月彬宇先生受邀出席西安交大企业家峰会)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彬宇先生系列思想文论选(可点击查看)

华夏文化促进会国家文化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平心平天下》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关于廖彬宇先生学术思想的评论文章选(可点击查看)

摩罗:立本守源,经世致用

李晓:“三高”、“四知”一扇窗

李伟:得读书三昧,行人间正道

贵州民族报(整版):站在宇宙看世界的国学奇才(2013年8月30日)

廖彬宇先生古诗选(可点击查看)

廖彬宇先生与学员在山中喝茶戏作系列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