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牡丹江抗日战争纪念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为例

东方藏品254历 / 史 / 哲 / 学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翻译实践及意义研究——以牡丹江抗日战争纪念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为例赵一奇(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摘要:作为代表东北抗联精神发源地的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外宣资料翻译是推广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牡丹江抗日战争纪念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为例,从翻译的文化转向视角来探讨红色文化史料的英译。为拓展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翻译的研究视角,明确红色文化翻译的目的,阐释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导向作用,探究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翻译的意义提供更鲜活有力的依据。关键词:红色文化;牡丹江;翻译实践;意义一、引言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东北抗联精神,2017 年 8 月“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挂牌仪式暨纪念东北抗日联军组建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牡丹江召开。研讨会紧紧围绕“如何凝练中国抗联中心研究特色;如何有序开展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文献整理工作。”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讨论。因此,认识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史留下了众多抗战文物和遗迹,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和遗迹对继承抗联精神,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色文化、传承抗战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牡丹江抗日战争纪念馆牡丹江市历史博物馆是黑龙江地区较早建立的一所地方博物馆,是由牡丹江市民政局主管的学术文化单位,饱含浓厚的文化气息。其中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牡丹江市博物馆的重要展馆之一,多年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面积 1200 平方米、展线约 560 米、展出实物 500 余件、照片(画像)400 余张。展馆以牡丹江地区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斗争历程为背景,其中突出“八女英烈、视死如归、忠魂永驻、流芳千古”的主题,充分展示为国捐躯的爱国英烈伸张正义、守土有则、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高风亮节。展出亮点包括:八女英烈的伟大事迹、镜泊湖连环战是中国共产党人打响的抗日第一枪;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中共著名革命家、思想家杨松同志的事迹;中朝人民并肩抗日;苏联红军解放牡丹江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役。展览采用幻影成像、故事墙、弧幕投影等科技手段和绘画、雕塑、场景复原等艺术形式,在展陈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力求突破,打造精品展馆,使之成为牡丹江市烈士褒扬事业、红色旅游事业一个新景观和新亮点。随着各个地区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对地区传统历史文化传播的需求日益凸显,博物馆展馆内容的英译文本以及英文解说词就成为了博物馆传播历史、弘扬文化、对外宣传和多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牡丹江抗日战争纪念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作为红色历史承载的重要研究基地,牡丹江抗日战争纪念馆为海内外更好地了解牡丹江开启了崭新的窗口。因此,对牡丹江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解说词英译实践任务对于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对外宣传牡丹江的特色历史文化及城市历史发展渊源,增进地域间的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也为有序开展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文献整理工作做出了前期的尝试。(一)实践任务本实践任务从牡丹江市历史博物馆开始,主要任务为牡丹江市历史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六个展厅“日寇铁蹄下的牡丹江”、“牡丹江抗日烽火”、“中朝人民并肩抗日”、“八女英烈壮歌”、“抗战的最后胜利”和“英烈千秋”的相关解说词进行口译实践。展厅里展出的日寇侵华时的罪证,如手枪、刺刀等武器装备,自行车、水壶等日寇的生活用品;抗联战士战斗中用到的沙盘及反映抗联历史的故事墙等具有特定地域性质的词汇以及术语的翻译,数量较大、背景信息丰富,是本次口译任务的突出特点。(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文本功能分类理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A of )中提到“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11)。

纽马克在布勒的理论基础上,按照语言功能将文本大致划分为不同三个类型:表达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呼唤功能型,并针对文本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博物馆解说词翻译属信息型文本,强调 " 真实性 ", 通常用不带个人特色的现代语言写成。在翻译此类文本时,纽马克建议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纽马克的这一理论为译者根据不同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依据,同时此次翻译实践对不同文本类型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进行有效的实践和细化对比,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理论支撑提供了依据。文化中的归化异化理论翻译文化学派代表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在 1990 年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的概念,之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逐渐提高。美国翻译家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中提出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在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归化与异化倾向的争论。随着“翻译不仅是语言信息的转化过程,也是文化信息的移植过程”这一理论影响的深入,翻译的异化为主并加以注释进行文化阐释的翻译理论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翻译活动在体现文化传播这一功能上,译者也同样会面临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本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理论寻求更加灵活的、适合地域文化信息传播的翻译经验,为拓展这一理论的外延空间做出了尝试。

应用价值第一,牡丹江抗日战争原始素材的红色史料翻译积累。本次实践是牡丹江市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一次通过解说词翻译的形式进行的介绍活动,弥补了牡丹江抗日战争纪念馆尚未设英文讲解员,缺乏英语翻译服务的缺憾。第二,文化地域性译介下的翻译任务。本次实践任务是具有特定地域特点及特殊历史时期的语料,在准确还原原有语料内容的同时,还将牡丹江特有的地域文化得以呈现,成为拓展东北地区红色文化研究视野的又一实践案例。第三,对译者导向性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实践首次以抗日战争纪念馆解说词作为内容背景,语言上可参考借鉴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使译者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锻炼,加强译员针对性应变能力、反应能力,为今后从事红色文化翻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