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能力有所增加

统编教材较在记叙文阅读方面保留了旧教材的优点,但也更突出了自己的有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材编排精当,选文典型。

记叙文阅读能力是其它文体阅读能力的前提,因而如旧教材一样,记叙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是占的分量很重,七年级教材中几乎全是记叙文文体,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中虽然出现了典型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但记叙文仍然占有相当比重,并且无论从主题深度,还是写作方法上都较七年级的记叙文阅读难度有所增加。

在编排上线索也非常清楚,按双线组织单元,各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努力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人文主题分别是美丽四季,亲情之爱,校园之美,人生之舟,生命之趣 ,想象之翼。语文要素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以七上教材为例,阅读方法的学习由朗读到默读到速读,阅读策略由把握内容到理清文章思路,再到概括中心思想,训练的两个层次非常明确。

从选文来看,保留了传统经典篇目,如朱自清的《春》《背影》,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中外名家名作。也新增了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意义的佳作,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彭荆风的《驿路梨花》,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 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郑振铎的《猫》等,使教材的学习具有引领学生思想与陶冶情操的高度。

2.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纵观七至九年级教材的编排,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阅读教学的重点非常突出,目标十分明确。就记叙文而言,七到九年级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就明确给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与重点。例如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单元导读第二段如是说“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统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本单元三个阅读目标:1.能概括文章大意;2.能抓住重点段落品味重点词句;3.能分析塑造人物的细节描写。阅读重点是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

就单篇课文而言也是如此,阅读教学的目标与重点讲读课文设置在了预习要求之中,自读课文设置在了阅读提示之中。还以七下为例,第一课《邓稼先》“预习”的第二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划出来。”这句话就指出了本文阅读的目标和重点在品味语言,理解情感。第三课自读课《回忆鲁迅先生》,阅读提示中透露出的阅读目标是:学习写人的记叙文通过多个事件片段组合和细节刻画塑造人物的写法。这给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提供了导向。

教学目标与重点的明确性还体现在每篇课文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的问题设置——紧扣单元课文目标,凸显重点,指向性强。再以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思考探究一.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一.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三.“……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积累拓展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这些问题的设置紧紧围绕课文与单元目标及重点。特别要注意的是自读课文,虽然缺少了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但旁批却对阅读目标和重点做了明确引领。因而,教学中要关注自读课的旁批。

3.训练梯度上升,阅读流程清晰。

七到九年级单元目标中对学生记叙文阅读能力培养要求如下:七年级上册侧重了解文章基本内容,把握段意,理清思路,概括中心思想;七年级下册侧重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注意文章选材,了解一些写作方法如托物言志,并提出阅读文章要有个人见解;八上侧重写人记事文章的选材学习,侧重把握写作方法与品味语言;八下在学习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思、学会写景的基础上,要注意多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九上两个单元的小说,要求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对主题的解读则是记叙文综合阅读能力的训练。从读懂内容,把握段意理思路,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再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及了解常见写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显现出阅读能力训练梯度上升的规律,符合文章阅读由浅入深的思维流程。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