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景楼诗帖:非超凡功力不能为之

书法家张正宇_张正宇的画值钱吗_张正宇书法

作者 朱海燕

(接前集)观此诗帖,信非虚言,全诗以淋漓的笔墨渲染江山胜景,豪言壮语与离奇意境相合无间,风格遒劲别致,格调不凡,堪为诗词的意境风格与书法的形式风格浑然一体的典范之作,非超凡功力不能为之。“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这诗句是何等豪放!其书法更是纵逸雄宕,刷掠奋迅,纵横曲直,随心所欲,全凭神行。

赏读此帖,诗的意境与书法的意象会不由自主地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公元十世纪初那个萧飒之秋的多景楼,去领略当年米氏赋诗挥毫时那神游八极,眼空四海的孤傲风采与放浪形骸,气干云霄的豪放气概。

书法家张正宇_张正宇的画值钱吗_张正宇书法

/宋·著名书法家米芾《多景楼诗帖》(图片来源网络)/

《多景楼诗帖》,以其丰富的笔墨语言诠释着米氏的审美理想,为人们创造出气韵生动的书法世界和耐人咀嚼回味的艺术形象,演绎出一幅瑰奇的“尚意”画卷。正如沈尹然先生所言:“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

米氏用笔明快利落,苍捷凌厉;施墨则浓淡枯润,一任自然,有天成之趣;结字的大小、斜正、轻重、缓急,形成了极强的节奏感;章法随形布势,欹正相生,修短随意,一气呵成,以不同凡响的气势倾泻而出,把诗、书的豪与雄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果敢峻峭的起笔、截然而止的收笔和大量干渴用笔,超常地增加了线条的苍劲和力量。其笔意之雄迈豪壮,胜过力扛大鼎的乌获,沿着痛快超过一发射穿七层甲叶的养由基;笔力之厚重如千石句钟,万石麒麟;格局之壮阔,如钱塘江潮之奔啸汹涌,如涿鹿之战时的万马竞逐。真可谓行笔赳赳,阵势堂堂,雄入九霄,气凌万代,给人以雄豪之美的艺术享受。赏读之余,米芾胸中意象之丰富,以及将丰富的意象物化为“有意味的形式”的笔墨功夫之高超,着实令人拊掌称叹。

当然,《多景楼诗帖》优点还不仅仅限于豪迈上,透过作品形式风格的表层,还可体味到其中所熔冶的历代书家之优长,如钟王的清润、欧虞的简净和颜柳的端严等。这些书法大家们的神韵气息,与米芾特有的“刷”相摩相荡,相互生发,化合为整体气韵中的风格元素,充分体现了米芾“只应酿蜜不留花”和其熔铸百家、“集诸长处,总而成之”而自成面目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本领,也体现了宋人的“尚意”书风和米芾“刷”字的丰富内涵。这是他遍临百家“集古字”所打下的深厚功力所使然。

张正宇的画值钱吗_张正宇书法_书法家张正宇

/米芾·拜石图(图片来源网络 感谢原作者)/

米芾死了。但北固山没死,多景楼没死,北固山下的长江依旧十分精神而富有生机地流着。米芾手书的《多景楼诗帖》依然活在中国的文化里。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文明的动脉,那么艺术所走的道路可能是一个文明的静脉了。艺术品在人类衣食发展的道路上行进,远不像孔雀开屏般地向世人、向后人炫示自己。它有时像耗子挖洞般地极尽其能把自己掩藏起来,时而面世一阵,时而有沉寂百年,只有那些知道来路有丰厚实力的收藏者们,才能得到它们星星点点在面世与躲藏的游戏里而扑朔迷离的藏身之处。艺术同样是文明的基础,艺术影响着文明的进步与否,也影响着文明与文化的品味。无论何种形态的艺术,它流传越久价值越大,它会让这一个领域像东去的大江一样奔流起来。

一件亘古不死的艺术品,无论谋面与否,它在人们的心府里,在发展的文化秩序里,都会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和一种观念,去强化滋润民族文化的生存与成长。

《多景楼诗帖》搅拌了古代的艺术光芒,它也必然会像阳光一样来搅拌未来的日子。

文到此处,与《多景楼诗帖》有联系的另一位人物来到了我们面前,他就是苏州人吴湖帆。

张正宇的画值钱吗_书法家张正宇_张正宇书法

/吴湖帆(1894年农历七月初二~1968年8月11日)/(照片来源网络)

吴湖帆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超出他作为一位山水画家的意义。作为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奇特惊人的现象。

吴湖帆生于1894年,死于1968年。他不可复制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其极为深厚的家学渊源、自身的极高天赋、海上弄潮的大时代背景和堪称鼎盛的朋友圈子。吴湖帆之后,中国大地可能永远不会再有孕育另一个吴湖帆的土壤了。

吴湖帆继承了祖父吴大澂,外祖父沈树镛两家的丰富藏品,再加上原配夫人潘静淑所带的嫁妆,藏品已是蔚为大观。吴大澂为同治六年进士,曾任陕甘学政,著有《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恒轩古今录》,晚年以出售字画为生,家中藏品甚富。而外祖父沈树镛呢,是清代藏书家、金石学家,官至内阁中书。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尤对碑帖,考订精辟。

张正宇的画值钱吗_书法家张正宇_张正宇书法

/潘静淑(1892年~1939年)/(照片来源网络)

再看潘静淑,她是潘祖荫的侄女。苏州大阜潘氏家族,是清朝吴门四大家族之一,名望极盛,族中缙绅翰林层出不穷,执着于读书入仕已成常态,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第世家。据《大阜潘氏支谱》记载,在清一代,潘氏家族先后产生了9位进士、36名举人,21名贡生,140名痒生,其中1名状元、2名探花,可谓“鼎甲之族”。潘祖荫曾任晚清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太保等,收藏古书、金石甚是丰富,著名的大禹鼎,大克鼎就是由其收藏。

吴湖帆就是站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和艺术背景上。

但如果不是吴湖帆从苏州移居上海,那么,或许在历史上,他只能称得上近代藏界称雄一方的诸侯。1924年,由于他移居上海,才完全改变了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成为集创作、鉴藏与研究三者为一体的近代画坛的领军人物,并成为近现代书画鉴定的奠基人。

在上海,吴湖帆拥有了那个时代最顶级的书画朋友圈,这样一个圈子,永远无法复制,他们是庞元济、张大千,叶恭绰、沈尹然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吴湖帆还得以数次探访北京故宫,令本已拥有一双鉴定巨眼的他,获得了更加宽广无际的视野。

张正宇的画值钱吗_张正宇书法_书法家张正宇

/吴湖帆 风景画作品(图片来源网络)

1934年,吴湖帆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及董事的身份接受故宫邀请,前往北京鉴定文物并任故宫评审委员。1935年,故宫博物院藏品赴伦敦参加国际展览前在上海预展,吴湖帆又以审察委员身份负责把关。这些清宫旧藏的顶级书画珍品,让吴湖帆的审美眼光在以南宗山水一脉为主的基础上得到了又一次融合和飞跃,这一时期吴湖帆作品的绘画题材和意境格局得到了极大丰富。他与潘天寿、刘海粟、林风眠、贺天健,张正宇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共同组成了海派画家的强大阵容。而吴湖帆又被这一阵容推介为一代宗主。

吴湖帆收藏多么富有?略列几件藏品便知。《富春山居图》留在大陆部分的《剩山图》是吴湖帆的旧藏;南宋孤本《梅花喜神图》是吴湖帆的旧藏;董其昌的《烟江叠嶂图》也是吴湖帆的旧藏。收藏界权威人士说,仅是吴湖帆的书画,约有1700多件,可列为一、二级文物。当年沪上一位著名画家带着儿子到吴家串门时,画家告诉儿子,到了吴家什么都可以摸,就是不能动他家的字画,弄坏一张,我们倾家荡产也赔不起。

陆抑非是吴湖帆的学生,他说,在抗战动乱年代,很多人贫困潦倒,而吴湖帆居然揣着几十两黄金去购买《多景楼诗帖》。

但时间被陆抑非搞错了。吴湖帆购买米芾的《多景楼诗帖》的时间,不是抗战时期,而是抗战后的1946年。谢家孝所作的《张大千传》中记载:民国时《多景楼诗帖》为富豪吕宝棻所藏,京剧大师余叔岩雅好米书,尝请张伯驹、吴幼权代为洽购,不想却为吴氏捷足先登购去。还有一说,《多景楼诗帖》由一位姓邵的富豪所藏,后来被吴湖帆重金购去。

虽然说法不一,结果是一样的。这幅价值连城的宝物落入了吴湖帆之手。

吴湖帆回到上海嵩山路88号自己的别墅,再次将诗帖展开研读起来。虽说购买此物前,他曾拜观了数遍,但仍有未尽之意。诗帖之后,是何执中的跋语。从跋语得知,800多年前的某清明前一日,宰相何执中到蔡元度府上,观得此帖,称赞“不独仰其翰墨,尤服造语之工,真乃目之三绝”。

其后是松雨老人虎林平显的题跋。平显,字仲微,钱塘人。明洪武初,官广西藤县令,书艺颇具特色,名重一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就是由平显题跋。我们可以想见,当时间的航船在历史的河流中,行进到明初的那个渡口,松雨老人平显展读了《多景楼诗帖》,其激动之神采,皆在他的题跋中流露出来了。他兴奋地这样写道:

多景楼第一之胜,非第一流人品题不能极其妙。米襄阳《宋史》称其风神萧散,音吐清畅,其书则沉着飞翥,为诗尤奇峭。荆公尝摘其句书扇上,东坡亦喜誉之,见重于当时如此。是必书於润之致爽轩者,何太傅目为三绝,信非溢美,惜畀僧舍,驯致沦落。后为桧、熺父子所藏,陆沈悠久。天发其秘,永乐辛丑,素轩沐公字滇来朝北京,得而宝之。解袭见示,观其超迈不凡,令人痛快,真所谓天马脱街者。於虖忠孝世家,物类斯感,奇迹逸气,翕然有归,视昔之陨获於误国奸臣之辱,万万宵坏矣。不辞芜陋,替识左方,南宫有神,亦幸其书之遇。是岁秋季之望,松雨老人虎林平显拜题。

因得宝物,吴湖帆这一夜久久不能入睡,躺下复起,在他的紫檀书案上,写下日记一则:十载离乱中得收襄阳《多景楼诗》,后不到一年而又获此帖,差堪自幸文缘不薄,识以志快。丙戎冬日。

张正宇书法_书法家张正宇_张正宇的画值钱吗

/宋·著名书法家米芾《多景楼诗帖》/

吴湖帆在他的《吴氏书画记》还这样写道:

多景楼为天下有数名胜,米襄阳此为天下有数名迹,在北宋时,蔡元度席上何伯通以三绝誉之。阅今八百余载,完美如故,得而藏之,岂非神灵默护,应有吉祥云霞我处也!乙酉七月初旬。

在另一文稿中,吴湖帆又写道:

此册自宋以来,所藏历历皆可考见。北宋时已邀赏于蔡氏,南宋时归秦桧、秦熺、秦塤者凡三世,明初为黔宁王子沐素轩昂所得,传至其孙廷章璘,册中“黔宁王子孙永保之印“征南将军图书印”、“公余清玩印”、“沐璘”、“廷章”等皆沐氏藏印也。明季而归曹倦圃侍郎。清初而归梁蕉林相国,而朝鲜安岐籍入清内府,得邀高宗睿赏,分赐成亲王诒晋斋,而勒石入帖。清季为常熟邵息斋太史所得。迄今数十年,海宁方靖,相庆和平告成,遂为我有,疏记志快。

吴湖帆写道:

据何太傅题于崇宁元年壬午,按襄阳生于皇祐三年辛卯,殁于大观元年丁亥,年五十七岁,则壬午年当五十二

米氏犹健在也,可知当时声誉之隆。况距今八百四十四年后,宝贵当何如耶!(未完待续)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