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之后,魂归尘土,墓志铭留下了逝者活过的痕迹

人死之后,魂归尘土,墓志铭却留下了逝者活过的痕迹

墓志铭,写在墓碑上的逝者传记,既言简意赅又内容丰富,还能令人回味悠长。

比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是:“活过、爱过、写过。”

再比如,美国著名女演员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是:“37,22,35,R.I.P”

(经典墓志铭)

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部分。一般情况下,“志”记叙逝者的姓名、身份、生平事略,多用散文;“铭”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以表哀悼或赞颂,多用韵文。

古人重视死后哀荣,亦重视墓志铭。所以,大多数有地位的文臣武将都喜欢找当世文豪写墓志铭。比如,苏轼就给很多人写过墓志铭。不过,历史上真正堪称千古绝笔的墓志铭,往往是逝者生前自己写给自己的,毕竟,最了解自己的人永远是自己。王夫之自题墓志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夫之,字而农,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当时最声名显赫的一代大儒。作为明朝遗臣,他一辈子都在反清抗清,只可惜,孤木难支,即便是倾尽所有,也注定无力回天。

曾国藩文集 1842年 彭王姑墓志铭_曾国藩的墓志铭_曾国藩姑爷

(王夫之画像)

王夫之前半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后半生隐居山野拒不仕清,半辈子用来战斗,半辈子用来治学,最后留下等身著作,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气节和骨气。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正月初二午时,王夫之卒于湘西草堂,终年74岁。早在两年以前,王夫之已经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并特别告诫两个儿子说:

“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作,既有铭不可赘。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记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

曾国藩姑爷_曾国藩文集 1842年 彭王姑墓志铭_曾国藩的墓志铭

(王夫之雕塑,因隐居石船山,世称“王船山”)

王夫之强调,墓石可以不立,但如果立碑,此墓志铭“不可增损一字”,否则视为“自昧其心”。由此可见,其重视程度。实际上,王夫之的这篇自题墓志铭,“志”与“铭”都非常简短,全文如下:

“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继配襄阳郑氏之所袝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此墓志铭中,王夫之念念不忘其“明遗臣”的身份,字里行间尽是复国无望后的悲壮。大意为:明朝遗臣王夫之葬在这里,左侧是续娶之妻襄阳郑氏的合葬墓。我为自己写墓志铭曰:我与刘越石怀有同样的复国之志,怎奈未能达成,我希望能达到张横渠提出的治学高度,怎奈能力不济。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得以全身而死,永世心怀忧伤。

曾国藩的墓志铭_曾国藩文集 1842年 彭王姑墓志铭_曾国藩姑爷

(湘西草堂,王夫之故居、逝世之地)

墓志铭虽短,但仍有几处值得特别说明。

第一,刘越石是指晋代将领刘琨,字越石,他忠于晋室,与刘聪、石勒相对抗,最终却壮志未酬,惨遭杀害。“枕戈待旦,志枭逆虏”的典故,说的就是他。王夫之“抱刘越石之孤愤”,表达的无疑是对明朝的忠诚。

第二,张横渠是北宋大儒张载,字横渠,他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哲学思想对王夫之影响很大,“希张横渠之正学”表达的是他的治学理想。

第三,另外尤其要重点说明的一句是“幸全归于兹丘”。何为“全”?即把头发完整地带进了坟墓,此处是说王夫之终身未剃发,保全了作为汉人的尊严。若非如此,完全没必要在墓志铭中强调自己是“全归于兹丘”。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解读,也有学者认为,不能据此认定王夫之终身未剃发。

章太炎评价王夫之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又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再赞曰:“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诚然,王夫之贵在学问、贵在思想,但更贵在精神,他是民族光复之源,大儒风范,国家脊梁,值得被永世歌颂。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史列传》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