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孤篇盖全唐”评价的来历

(大图预警。)

实质上,《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评价是否过誉?这个问题可以拆分成三部分:

1. “孤篇盖全唐”评价的来历。(是谁,在什么语境下给出的评价,是否具有权威性。)

2. 单从艺术角度赏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如何?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是否高于《全唐诗》中的其它诗歌

1. “孤篇盖全唐”评价的来历

针对第一个问题分析,@电子骑士@李研生 几位知友对“孤篇压全唐”来历的探讨,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我先补充一下清末王闿运《湘绮楼说诗》中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以及其上下文:

三唐风尚,人工篇什,各思自见,故不复摹古。陈、隋靡习,太宗己以清丽振之矣。陈子昂、张九龄以公干之体,自抒怀抱,李白所宗也。元结、苏涣加以排宕,斯五言之善者乎?刘希夷学梁简文,超艳绝伦,居然青出,王维继之以姻霞,唐诗之逸,遂成芳秀。张若虚《春江花月》,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艳其鲜润,宋词、元诗盖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杜甫歌行自称鲍、庚,加以时事,大作波澜,咫尺万里,非虚夸矣。五言惟《北征》学蔡女,足称雄杰。他盖平平,无异时贤。韩愈并推李、杜,而实专于杜,但袭粗迹,故成枯犷。卢全、刘叉得汉谣之恢奇,孟郊瘦刻,赵壹、程晓之支派。白居易歌行纯似弹词,《焦仲卿妻》诗所滥筋也。五言纯用白描,近于高彪、应球,多令人厌,无文故也。储光羲学陶,屈侠气于田间,后人妄以柳、韦配之,殊非其类。应物《郡斋忆山中》诗淡远浅妙,亦从陶出。他不称是,非名家也。读唐诗宜博,以充其气,唯五言不须用功,泛览而已。歌行律体是其擅长,虽各有本原,当观其变化尔。

王闿运在传统诗歌领域中,花了很大力气钻研,后人评价他“其为文悉本《诗》、《礼》、《春秋》,而溯庄、列,探贾、董,旁涉释乘,发为文章,乃萧散似魏晋间人。大抵组比功夫,隐而不现;浮枝既削,古艳自生。”(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在诗歌创作方面,可能会被认为偏于保守,但就诗歌鉴赏批评来说,他的观点还是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的。

我们先看一下刚才引的这段话当中的关键字眼:

横:广阔,广泛。

绝:超过,超越。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P576,P848)

“孤篇横绝”指的是这首诗歌超越于其它篇章。但是,在这句话中,“孤篇横绝”,具体“横绝”于哪些作品,王闿运并没有具体说明。

结合起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承接了上文对盛唐时期诗人王维的评价“王维继之以……”,开启了下文对晚唐诗人李贺李商隐的评价“李贺、商隐艳其鲜润……”,至少说明这个“横绝“,也就横绝到同期的诗人而已。再看原句中“用格调”,点明了这个评价,是基于体裁为乐府诗的诗歌地位的。

这段话王闿运想说明什么呢?我们看这段话开头,王闿运开首就批评了“不复摹古‘的现象,接着地讲下来,都是在”摹古“这一维度下评价了一大堆诗人。还顺手就把唐朝享有盛誉的诗人给好好儿黑一下,如“白居易……多令人厌,无文故也”,怕且就不是为了从诗歌的历史评价方面入手,给前人盖棺论定了。这段评价明显地包含着王闿运个人强烈的审美倾向,主要是用于表达自己对诗歌古法的推崇,以及对他在这段话之前提及的在艺术手法上“以词掩意,托物起兴,使吾志曲隐而达于自然,闻者激昂而思赴”的追求。

所以,王闿运所谓的“孤篇横绝”,指的是这首诗在“以词掩意”的评价背景下,同期乐府诗作中的顶峰。

“孤篇盖”一句由此化用而来,因为这五字铿锵有力而被广泛传播。但实质上,这个评价,已经是超出王闿运的原意了。

2. 单从艺术角度赏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如何

但不能单单因为“孤篇盖”这个评价来历不明,并非出自古代名家之口;就直接否认它传播的广泛性,而进一步忽视探讨这个问题的价值。相反地,正因为这句话传播广泛,又难以溯源,才值得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在形式上进行赏析,我们可以发现,《春江花月夜》其实已经有区别于其它乐府诗的明显特征了。旧有的乐府,多为五言短制,《春江花月夜》则开启了优秀的七言长歌之先河。旧有的宫体诗,写香、写艳,堆辞藻,多矫情,而《春江花月夜》则清丽可喜。

其次,如之前知友 @任公 援引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指出,这首诗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其“敻绝的宇宙意识”。

大凡人提到时空无尽,都必然会感慨人生无常,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桃花依旧笑春风”。但在张若虚的诗里面,则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人生无常。哪怕是作为个体的人会生老病死,但作为群体的人类却是繁衍不息,与永恒的江水同喜同悲,“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是此意。

若仅仅是叙述了这样的道理,或者说仅仅是具备这样的时空观,也并不足以让这首诗享有盛誉。诗中意象的搭建,就是为了将空泛的议论,以及各种抽象的东西,落到具体的事物上,达到化虚为实的效果。由小及大、由少及多,从有限透视无限,从有形把握无形,因而叙之有物,读之有味。诗中处处写春、写江、写花、写月、写夜,而又处处融情;处处融情之余,又有理寓于情中。

而且如果多加注意的话,会发现全诗共三十六句中,每四句一组,四句中押三个韵。四句一换韵,以平声韵起首,最后一组用仄韵作结束。每一换韵,情感则一跌宕,兴一波澜。

”春江潮水……“写远景,

”江流宛转……“写近景,

”江天一色……“引出个体对宇宙的思索,

”人生代代……“以群体角度对宇宙观反思,

”白云一片……“从月的等待转入人的等待,

”可怜楼上……“写闺情,

”此时相望……“写离愁,

”昨夜闲潭……“伤春,从女子的视角转向男子的视角,

”斜月沉沉……“则写游子思归。

总括来说:

情随物移,而处处不离春、江、花、月、夜。有离合,有悲喜,有人生苦短,但仍有希望和宽慰。虽是工笔细描江景,却能窥见诗人大胸怀和大智慧。形式上有创新之处,情感和形式得到完美的交融,其艺术价值,确能在《全唐诗》中位居首列。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是否高于《全唐诗》中的其它诗歌

而至于能否”压“过其它诗歌,则是另一个过分主观的话题了。

绝大多数优秀的诗歌,都会赋有诗人独特的个体化情感体验。当这种情感体验恰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时候,作为个体存在的诗人和作为个体存在的读者通过诗歌跨越时空沟通对话的时候,诗歌就会艳压群芳了。

或许就像 @杨小彻 发过的这张图一样:

宫体诗的自赎《春江花月夜》_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的救赎吗_宫体诗 春江花月夜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