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寻找即将消逝的年俗”征稿初评结束

“2016·寻找即将消逝的年俗”征稿初评结束

《记住乡愁——追寻即将消逝的年俗》一书即将公开出版发行

安徽年俗作文450字_安徽的年俗的作文_安徽的年俗作文

记住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呼唤;

追寻即将消逝的年俗,是让历史文化遗产不被湮灭。

弘扬传统,聚焦记忆,观照当下,体现时代价值,

民俗知识、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

以文学的形式,呈现一部特殊的年俗大典……

由金玉暹主编(樊文举,康鹏飞副主编)的《记住乡愁——追寻即将消逝的年俗》一书,5月份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来自全国三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作家、报刊编辑书写传统年俗文化的120篇优秀文章,计26万字。

安徽年俗作文450字_安徽的年俗作文_安徽的年俗的作文

过年,对于老一辈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千百年传承的文化,过的是团聚、感恩与热闹。一串串鞭炮响出大家对红红火火生活的希冀,一幅幅对联贴出家家户户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盼,不同地方的年俗也是各有千秋。可这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似乎都已成了一种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年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年俗是一种仪式,一种期盼,一种祝福。保留和传承古老的年俗文化,让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被湮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鉴于此,在2016年春节前,由金玉暹(王永军)、樊文举、康鹏飞等人组织发起了“2016·寻找即将消逝的年俗”有奖征稿活动,并通过新浪微博、西北民俗体验厅、六盘山诗文、西吉万象等微信公众平台公布了征稿启事,并及时在公众平台推送了部分来稿,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此次征稿,来稿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累计共收到全国各地的作家及报刊编辑投稿260多人次,410多篇稿件,计58万字,所投来稿从不同的角度,对即将消逝的年俗文化进行了精彩的书写,也有将当前与往昔进行对比,阐述部分年俗文化日渐式微或衰落的问题,从而表达了他们在守望传统文化中的隐忧和叹惋之情。

安徽的年俗的作文_安徽的年俗作文_安徽年俗作文450字

整个活动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作家朋友及报刊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我们从来稿中选择了120多篇优秀稿件,计26万字,拟结集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记住乡愁——追寻即将消逝的年俗》一书,旨在集中呈现一部特殊的年俗大典,以使部分优秀的年俗文化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从而凸显本次活动的存史价值、社会学意义和民俗学意义。

为了结集出版一本高质量、上档次、有内涵的年俗书籍,就得对所有来稿优中选优,为此我们坚持以文学的形式呈现一部特殊的年俗大典的标准,具体说明如下:

一是文章必须结合传统的春节年俗展开,重点挖掘当前已经日渐式微或即将消逝的优秀年俗内容。(部分稿件虽然质量非常高,但是切近年俗主题较远,故未能入选。)

二是文章要融民俗知识、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三是弘扬传统,聚焦记忆,观照当下,体现时代价值。稿件最好结合自身经历或认知,突出细节内容或难忘记忆,拒绝面俱到的流水账式写作或纯粹的年俗介绍陈述性写作。

四是兼顾全国各省市区,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呈现不同地方的年俗内容,让各省市区的作家朋友及报刊编辑都自觉地参与到年俗传承与保护中来,从而为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尽一份应尽的力量。

五是专门邀约个别知名作家、民俗学专家提供专门的年俗稿件,以提高《记住乡愁——追寻即将消逝的年俗》一书的品味内涵。

六是个别省市区投稿较少,故专门在来稿较少的相关省市区专门邀约一些作家朋友或报刊编辑朋友撰写提供相关年俗稿件,以提高该书对各地年俗文化的覆盖涉及面,从而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年俗大典。

在此,还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本次活动是我们几个民俗文化爱好者组织发起,并未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支持,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需要我们多方筹措经费,凡入选作者均赠送样书一册(无稿费),额外增加样书需求者,需要支付费用购买,每册定价48元,若不同意此项者,敬请来电来函告知。

另外,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需要大家的支持。因此,竭诚欢迎有志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同仁、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提供赞助支持或图书订购支持。预定购买图书,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西北民俗体验馆弘远文化超市通过微信在线购买,其他支持方式可与该书主编金玉暹(王永军)、樊文举和康鹏飞等人直接联系。详情请随时关注西北民俗体验厅、六盘山诗文、西吉万象及西北文艺苑公众平台。

安徽年俗作文450字_安徽的年俗的作文_安徽的年俗作文

安徽的年俗作文_安徽年俗作文450字_安徽的年俗的作文

《记住乡愁——追寻即将消逝的年俗》目录

(个别作者及文章篇目会有增删出入,以最终出版实物为准)

编前语 4

丁运时(湖北):难忘压岁钱 4

郭文斌(宁夏):点灯时分 5

陈鱼观(浙江):龙船记 7

郭华悦(福建):“打”年 8

王琪(甘肃):腊月里,盛开了窗花 9

张玉良(宁夏):远去的年俗 10

白峰(甘肃):抢快 13

赵炳鑫(宁夏):年节里的仪程 14

岳琼(甘肃):点亮幸福的灯盏 17

岳琼(甘肃):燎疳节那天,乡村路带我回家 19

樊新旺(河北):那个年关那股味儿 20

杨俊富(四川):家乡代代相传的年俗文化 22

蔡永庆(山西):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24

李艳霞(黑龙江):年画与皇历 25

潘友国(江苏):年画情结 26

胡庆军(天津):年俗年味年画以及故乡记忆中的幸福 28

宋廷军(江苏):年酒 30

宋廷军(江苏):炒虫 31

齐雨(宁夏):藏起来的快乐 33

郑小琼(广东):年味,在车轮上奔跑 34

毛韶子(甘肃):迎喜神 37

余显斌(陕西):远去的美好 38

刘国华(河北):儿时,那不曾远去的大年(外三篇) 41

刘桂兰(青海):那时年味,醇香依旧 44

邓小鹏‍(湖南):过年纪事 48

樊文举(宁夏):记忆深处的年味 50

郭孟收(河北):过年那些事 56

秦志峰(宁夏):我的爹娘我们的年 57

孙志梅(宁夏):粉汤包子 59

雷传桃(江苏):笔尖上的年味 60

任纪海(河南):春联 62

牛丽萍(宁夏):记忆中的年味 63

康鹏飞(宁夏):年是一个圆 65

刘向民(山东):甩灯 67

王加月(江苏):记忆中的“跑年” 68

周文智(江苏):远去的年俗 69

舒仕明(四川):年猪的味道 70

舒仕明(四川):写春联 71

杨雷(湖北):怀念年的香 72

许一跃(福建):过年看村戏 73

梁继志(山东):那久远的年味 75

童苏雯(上海):灰檐·白墙·红窗花 76

张力涛(河北):初六拜恩师 76

魏益君(山东):过年磕头的记忆 77

刘春红(湖北):年味,是一条长长的路 78

蒋波(山东):盼年 79

蒋波(山东):赶年集 79

倪贤秀(湖北):母亲的腊味新年 80

倪贤秀(湖北):过年送礼趣事 81

陈国泰(浙江):祝福大典 82

林焕煜(广东):寻找即将消失的“年味” 83

董国彦(甘肃):年是浓浓的情 84

刘婕(辽宁):老家过年年俗 86

汤礼春(湖北):那年元宵节,我被"麒麟送子"87

江涛(河北):难忘赶年鱼、杀年猪的味道 89

何述强(广西):仫佬族过年三题 91

葛清溪(湖北):最难忘童年的年 93

松林湾(四川):亲情如年 94

彭震(山东):老爸写春联 96

高延萍(湖北):陪父亲过春节 96

王卫权(甘肃):儿时过年 98

李永春(安徽):家乡味道 99

张勤光赵凤山(河北):纸马渐渐远去的年俗 102

苏小桃(宁夏):外婆村湾里的年事 103

莫景春(广西):飘着墨香的春节 105

莫景春(广西):放飞“百鸟” 106

许兵(四川):马边民俗——吃泡汤 108

马西湖(宁夏):犹记那“年”愁滋味 109

张国中(河北):过年漫写 111

葛风(湖北):儿时的团年饭 113

杨家香(云南):幸福的时光 114

赵春(山西):家乡的“年味” 117

匪鸟(山西):那时元宵节 118

白尚礼(甘肃):记忆农村过年(组章节选) 120

(一)打腊疙瘩 120

(二)抢快和扯个子 121

(三)看马社火 122

唐丽丽(甘肃):家乡的戏台 124

耿永红(河南):过年 126

朱旭明(浙江):年俗 128

黄明会(湖北):做米酒 131

陶冬梅(新疆):在单位过年 132

蒋先平(西藏):又到元宵滚冰时 132

游德福(江西):赣南老表忙年乐(含图) 134

王维新(北京):西府年俗之游灯笼 136

吴庆杰(内蒙):说一说儿时的年俗味儿 137

李侠(吉林):外祖母的面灯 139

冯伟山(山东):辞灶 140

张贵彬(山东):远年之年 141

龚继岳(山东):忙年(2800字) 144

钱海(云南):正月十五闹元宵 147

孙燕(宁夏):记忆中的年(新写) 149

张悦(湖北):归家的路哟 150

孙世国(山东):出门儿 154

胡祖义(湖北):锣鼓声声闹新年 155

张立新(甘肃):年味儿 158

墨玉(宁夏):社火出庄(仪程) 160

陈永明(云南):年味,抹不去的乡愁(三章) 164

周彦虎(宁夏):过大年(组诗) 165

何兆轮(辽宁):暖家的年俗(组诗) 173

李耀斌(宁夏):从腊月到三月 177

文楠(湖北):在老家过年(组诗)180

高丽君(宁夏):炕围子 183

高丽君(宁夏):贴窗花 184

易玉梅(湖北):新年祈福请七姑 186

方炳祥(湖北):过年的糯米食物 187

陈理华(福建):红红火火过大年——年之俗 189

闭月(河北):年味儿飘香 191

张勤光(河北):乡村拜年 192

王建成(福建):记忆中的光泽家乡年俗 193

张文锋(江西):故乡的年味 194

陈晓冬(上海):家乡的年糕 196

赵闪亮(安徽):村庄的年味 196

侯会东(辽宁):奶奶心中的“福钱” 198

陆琴华(江苏):年俗——忙吃和忙穿 199

红萧(宁夏):儿时的新年 200

杜明骏(河北):每年过年都爬树 202

金玉暹(甘肃):泥年(小说) 203

金玉暹(甘肃):烧头香(小说) 205

编后记 211

安徽的年俗作文_安徽年俗作文450字_安徽的年俗的作文

安徽年俗作文450字_安徽的年俗作文_安徽的年俗的作文

安徽年俗作文450字_安徽的年俗作文_安徽的年俗的作文

喜欢请点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